奏响产业发展“最强音”
本报记者 王鸿洋 文/图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
仲冬时节,行走在南阳大地,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处处展现出跨越崛起的强劲势头。
自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全市上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产业强市行动为抓手,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快构建优势突出、聚链成群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了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根基。
项目为王强支撑(小标题)
卧龙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光电创新产业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挖掘机和载重车来回穿梭,一栋栋整齐排列的标准化厂房十分壮观。
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主要建设光电产业综合服务体,将形成集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智能制造、创意研发、服务配套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光电创新产业项目作为我市全力以赴抓项目的一道缩影,彰显了市委、市政府牢牢坚持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
肩负着加快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践行“大事必躬亲,难事必躬行”,入企业、下工地,听意见、解难题;聚焦重点产业链,亲自担任链长,“一链一策”抓谋划、强推进;以重点项目推进周例会为抓手,认真分析问题,明确解决方案……领导干部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真心诚意为项目发展提供服务,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提质增速。
高质量项目拉动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市共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673个,总投资2034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025亿元。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投资8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5.4%。
放眼南阳大地,到处都是“大工地”“大场面”,如今的南阳,呈现出各地竞相发展、全域击鼓奋进的强劲态势。
聚链成群增动能(小标题)
如果引进一个又一个项目是做“加法”,那么,产业聚链成群则是做“乘法”,让落地项目以新形式聚合,进而形成全产业链生态。
产业链培育作为发展壮大经济的龙头性、关键性工程,我市围绕“5+N”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重抓重推21个产业链,精心绘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热力图,按图索骥、挂图作战,招大引强、招先引优,肉食品加工、数字光电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群正在形成和壮大。
以“国家队”成员中光学集团为龙头的光电产业链,拥有300多家上中下游企业;
以“全国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牧原集团为链主的肉食品加工产业链,招引3000余家供应链企业在内乡县登记注册;
以“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南钻石为链主的超硬材料产业链,产品涵盖5大类1000余个品种;
……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蓄能成势。我市以产业链建设为引领,培育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做大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
如今,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两个产业正向千亿级迈进,数字光电产业链、电驱防爆产业链、肉食品加工产业链等一批超百亿级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产业愈发骨壮筋强,崛起愈发铿锵有力。
科技创新添活力(小标题)
在中光学集团旗下的河南镀邦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技术人员正加紧生产手机背板。
以重大装备、关键材料、核心器件等为主攻方向,靠着科技创新,中光学集团“啃”下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自主关键技术,实现了与世界一流光电信息企业的并肩同步。
中光学集团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折射出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创新服务体系效能,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聚焦解决防爆电机效率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等技术难题,我市建成了防爆电机、汽车零部件研发、超硬材料研发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0余家,在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新设备研发方面承担省市重大科技专项5项,科技成果和创新券项目120多项。
借助小麦主产区优势,引进许为钢院士团队,成立想念集团许为钢院士工作站;何季麟、姜会林、王立军3位院士领衔参与建立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通过高端借智借力,全市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6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试基地350多家,基本实现全市重点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创新平台“三个全覆盖”。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围绕产业链部署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全市建成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989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省级创新平台234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5%,分别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征程万里,实干者胜。站在新起点,广大干群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曲产业强市的激昂旋律正在南阳大地上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