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桃庄河——奋斗铸就“幸福河”
作者:  段平

  本报记者段平

  冬日正午,细雨绵绵。远山巍立,半山苍茫,半山葱茏。走进内乡县桃溪镇桃庄河村,群山环绕、陡崖峭峰之间,有着“小红旗渠”之称的盘山天渠隐约可见。站在大治坝上,万亩林场、千亩良田,奏响生态富民的幸福乐章。


  红旗渠精神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年代,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一代代人努力奋斗。而将红旗渠精神生动演绎的桃庄河人,更是一代一代接力传承,在奋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征程中迈出铿锵步伐。


  战天斗地甘奉献


  11月21日,记者来到内乡县桃溪镇桃庄河村,青砖灰瓦砌就的村部大院内,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桃庄河精神展馆就位于大院一隅。走进展馆,一帧帧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农具,无不铭刻着桃庄河人战天斗地、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的坚定信心和崇高品质。


  “历史上的桃庄河,是‘九岭十六山,深沟五十三,涝地十七洼,外有一条干河滩’,‘沟穷河干水如油,十年庄稼九不收’。”桃庄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占超告诉记者,自1956年开始历时22年,在没有任何机械的前提下,桃庄河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士兴带领群众背石头、砌河堰、修水渠,逢山钻洞、逢沟架槽,先后打通七座山,开凿了15公里盘山大渠,修建东沟水库、西沟水库、洞山沟水库“三座水库”,总库容200余万立方米,把清凉的库水引到了村民家门口。同时在干河滩闸起18道石坝,用石头垒起了3000米长、两米多深的地下暗河,并在暗河上拉土垫方,整理出1500亩土地。到上世纪70年代初,祖祖辈辈吃水难题和耕地灌溉难题得到彻底解决,实现了桃庄河人不再缺水缺粮的宏伟目标。


  山高路远、工程浩大,桃庄河为什么要修渠?困难时期条件艰苦,桃庄河凭什么敢上马修渠?跨县运沙、劈山造渠不容易,仅凭双手和简陋工具,桃庄河人为什么能够重整河山?串连起来的回答就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历程,呈现的是桃庄河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气质。


  克服一切困难建工程,想尽一切办法筹资金,抽调一切力量组队伍……旗帜之下,必有应者,许许多多的英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涌现。


  尹文秀,19岁,铁姑娘队队员,在东干渠隧道施工中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生生砸死,给隧道留下了一个悲壮的洞名——英雄洞;付成功,30岁,桃庄河村普通村民的儿子,专业队放炮手,在西干渠施工中为了缩短工期,夜晚检查炸药引线安全时被炸死,给那一段浸染鲜血的渠道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渠名——成功渠……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最终使“九岭十六山”披上了绿装;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最终把“深沟五十三”改造成了沟坝地;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最终将“涝地十七洼”变成了苇子园和蓄水塘;就是这样一支队伍,硬是在“一条干河滩”上建成了高产稳产的米粮川。


  奋斗创新不停步


  行走在宽敞的村道上,人们可以依稀看到沿线群山上曲折蜿蜒的盘山渠和高低错落的绿色植被相映成辉,犹如画卷。在蓄水量最大的西沟水库、在东干渠青年渡槽,你会看到,由大块切割工整的青石垒成的堤坝、槽壁依然坚固如初。


  “运砂、砌石是当年建设中最为困难的。这些石头本身并不是这么齐整,全都是人工一锤一斧砸出来的。砌石头用的砂土是我们推着小车从淅川一车一车拉回来的。”回忆起当年施工的艰辛,亲历整个建设工程的78岁老人付成文感慨万千。


  当年工程建设的另一位亲历者薛洪军,17岁就参与西沟水库的建设。天气寒冷,河水结着冰凌,他穿着单衣服和薄裤子加入施工队伍,衣服一穿就是十几天,根本没有过冬的厚衣服。在一次放炮炸石中,他不幸被炸伤,右眼失明,不能继续参加工程建设。谈及此处,薛洪军言语中透出些许遗憾。


  在与亲历者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的是桃庄河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这其中闪耀的红色精神构筑了桃庄河的精神高地,照亮了桃庄河村改革实践之路。


  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兴带领村党总支迅速转向,紧跟政策脚步,先后创建大理石板材厂、面粉厂、砖窑厂等集体企业。自李士兴之后,桃庄河村党支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展村办企业,打下集体经济基础的张祖义;立足山区资源优势、艰苦奋斗、多业并举,领导桃庄河村民走向改革开放的邓云志;带领群众走好生态富民之路的李占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历任村党组织带领村民战天斗地的过程中传承创新。


  赓续初心启新程


  站在桃庄河村的大治坝上,千亩良田满目新绿,远山上万亩板栗林郁郁葱葱。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推进,桃庄河村被确定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面对生态环保压力,桃庄河人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壮士断腕不言悔。


  李占超告诉记者,自2016年起,桃庄河村开展了关停破坏生态环境企业的行动,60多家养殖户和几乎全部的大理石加工企业顺利关停,涉及村民近千人,村集体年收入也由此减少50万元。


  生态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之前发展兴旺的三大支柱产业——林果、大理石和养殖,只剩下林果业。勤劳质朴的桃庄河人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着手治理荒坡,蹚出了一条以“三库两渠一原一坝”红色旅游,带动“万亩板栗基地、万亩大樱桃基地”绿色旅游的“以红带绿”农游一体化特色发展新路子。


  “如今的桃庄河村天蓝水净、绿树红花、空气清新,宜居宜业宜游。桃庄河村已经从偏僻落后、缺水少田的穷山村变成全县有名的‘经济强村’‘党建先进村’‘林果示范村’。”谈及桃庄河村的发展变化,李占超难掩心中喜悦。


  唯有奋斗才能铸就辉煌,唯有实干才能实现梦想!桃庄河村赓续传承红色基因,感染带动着整个桃溪镇接续奋斗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桥溪镇以转型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立镇为底线,依托红色资源、山水田园、林果绿植推进“三产”融合,助力内乡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让红色精神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之路上再次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