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的“神经中枢”
作者:  康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走进——

 

疫情防控的“神经中枢”

全媒体记者 康帆

天刚拂晓,已是灯火通明,夜半时分,依旧灯光闪耀。在淅川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一路小跑的工作人员,紧锣密鼓的交办任务……处处都是紧张繁忙的工作场景。

当下,全国疫情呈现多点暴发、多地频发的态势,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反弹,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作为疫情防控‘神经中枢',我们每天要综合分析研判全县疫情防控形势,不断优化细化各项工作方案,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淅川县委副书记、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丁心强说

连日来,淅川县认真落实省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克服侥幸心理、麻痹思想、厌战情绪,突出抓好重点时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的防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切实守护好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面对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淅川迅速升级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下设综合协调组、流调溯源组、核酸检测组、封控组、应急隔离救治组、宣传引导组、后勤保障组、交通物流组、督导问责组9个工作组,由县处级领导任组长,各工作组协同作战,统筹高效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高速运转、务实高效,是淅川县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的常态。每天8点准时到岗,8点30分召开早例会,及时传达上级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通报当天疫情防控情况,安排交办各项工作任务,9点各组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分析、收集、研判疫情信息,及时应对处理各项应急任务……18点30分召开晚例会,总结当天的工作,研究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会后,各工作组加班完成临时交办的任务,一直持续至23点甚至更晚……每天的工作任务都排得满满当当,忙而不乱、高效有序。

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常常一盒泡面、几块面包就是指挥部工作人员的三餐。遇到紧急情况时,县主要领导带头,通宵守在指挥部指导工作。

“您好,请告知我们您最近的详细行程。”11月2日,在流调溯源组,工作人员正认真对排查出的风险人员进行流调溯源,当天上午电话采访、分析研判,他已经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为做好流调溯源工作,淅川县成立30支流调队伍,公安、疾控和属地协调联动,要求做到10分钟内集结,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个案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行病学报告,以快制快,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圈住封死、迅速扑灭”。

“我们负责将疫情信息汇总、排查、分析研判和动态上报,排查不能过夜,必须即刻办理。”综合协调组信息小组一成员说。综合协调组信息小组承担着对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密接和次密接者的排查、汇总,以及疫情防控相关数据统计上报,工作量大而繁琐,经常需要加班至深夜。

宣传引导组与县内媒体和各乡镇宣教队协同联动,采取大喇叭、宣传车、标语横幅、公开信、公众号等方式,多媒体联动,全方位、无死角宣传科学防疫知识和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做到铺天盖地、家喻户晓。最近在全县开展的“我为防疫做贡献,万名党员进社区(门店)”宣教提升活动中,全县4500多名党员干部化身宣讲员,宣传防疫知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遵守防疫规定,堵塞疫情防控漏洞。

“抓紧!”“必须!”“立即!”“马上!”……在指挥部,这些疫情防控工作出现的“高频热词”,在各组工作人员接打电话和交办任务中此起彼伏,直到中午才渐渐安静。午饭后,工作人员就势靠在椅子上小憩片刻,便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与其说是工作,其实更是一场战斗。”还没到14时,指挥部里再次沸腾,人来人往,风格迥异的电话铃声、说话声、打印机的声音,忙碌而又有序。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后半夜才收工,即使回到家,手机工作群里也都在跟进各自工作,做到信息共享,及时沟通对接。

窗外一点一点暗下来,夜幕已经降临,但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似乎并没有觉察,还在埋头做着自己手头的工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夜深人静,走出办公楼,回望指挥部通明的灯火,令人感慨万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正是全县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才有了淅川疫断其路,货畅其通,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