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范志钦
秋来五谷丰,高粱别样红。
宛城区高庙镇南张营村的千亩高粱地里,一人多高的高粱迎风摇曳,饱满的高粱粒挤满穗头,组成了秋日里的好“丰”景。
“开镰!”11月1日上午10时30分许,该镇种粮大户徐学柱一声令下,4台早已进入指定位置的收割机在千亩高粱地里来回穿梭,一幅喜人的秋收图景跃然眼前。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高粱收割、摘穗、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有了收割机的助阵,一大片高粱地顷刻间便收割完成。
“这4台收割机都是从安徽赶来的,4名农机手都是‘熟手’。按照目前的收割进度,剩余的2000余亩高粱全部收割完大概要花上二到三天时间。”望着地里的收割机,徐学柱满心欢喜。
今年48岁的徐学柱一直和土地打交道,是远近闻名的“庄稼好把式”。2008年,他成立了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从承包300亩土地开始,合作社在农业机械化、种植科技化的“加持”下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承包土地6800多亩。
2016年,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想念集团进行合作,开始种植“订单小麦”——“郑麦119”,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今年9月,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宛城区“2022年度十佳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集中连片的土地便于管理,大型农业机械、喷灌机、无人机进行各项田间作业,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10多个人就能耕作6800多亩地,合作社还带动周边的乡亲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徐学柱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尝到了“订单农业、不愁销路”的甜头,徐学柱与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农产品订单,进行“订单化”种植,增加农产品收益,“红缨子”高粱便是他选定的高粱种植品种。
徐学柱算了一笔账,每亩“红缨子”高粱产量为四五百斤,市场收购价为每斤2.45元,除去种植成本,每亩地净挣五六百元。这批高粱全部收割完后,将被装车送往邓州,它们的最终目的地是贵州。
“多产粮、产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身为种粮大户,徐学柱将继续发挥合作社规模经营优势,吸引带动更多农户投身“订单农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