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于欢)10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非凡十年 逐梦副中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通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的整体情况、具体举措和取得的实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了解,在这辉煌的十年间,我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960万亩,累计建成“五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841.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58万亩;共选育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24个;建成以杂交小麦育种基地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18.8万亩。加大了地方畜禽良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推进了德南牛、皮南牛、南阳黑猪等新品种培育;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2.67亿斤,比2012年增长17.6%,十年来粮食总产先后迈上了120亿斤、130亿斤、140亿斤台阶,常年稳定在140亿斤左右,实现“十九连丰”;中药材种植面积及储备量位居全国地市级前列,花、果、药、菌、茶五大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分别为58万亩、58万亩、190万亩、5.5亿袋、24万亩,花、药、菌生产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共创建1个国家级、9个省级、2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81家、237家。新型经营主体充满活力。到2021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26158家,家庭农场达到1047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万个;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85亿元,基本形成初加工、深加工梯次推进的加工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物流配送体系;
同时,我市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累计制定发布地方标准293项,创建粮食作物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58个、农机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全市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数量达到69个;市级知名品牌数量达到200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达到325个,有机绿色生产基地达到140.5万亩,全市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和基地面积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累计打造农民教育培训机构73个,实训基地45个,培训高素质农民7.1万人;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美丽小镇”6个、市级48个,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99个、“五美庭院”30.3万户。
此外,农机总动力由2012年的1252.8万千瓦跃升至1467万千瓦。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76.36%跃升至87.3%。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1%,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村达到4539个,占比达到99.8%;农村生活污水乱排放现象得到有效管控,治理率达到33.9%;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25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荣获“全省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全市通硬化路的行政村比例100%;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基本覆盖的行政村占比75%;2021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03元,增长9.4%,增幅连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2021年达到13236元,增长16%,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目前,我市现代农业呈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稳粮保供更有底气、富民产业更加兴旺、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绿色发展成色更足、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农村发展更具活力的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