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西峡专场 解读 晚报版)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市前列、绩效考评连年位居全市第一、教育质量连年位居全市第一、公众安全感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   城强村美民富的西峡惹人爱
作者:  于欢


  本报记者于欢


  作为豫鄂陕毗邻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大水源涵养区的西峡,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市前列、绩效考评连年位居全市第一、教育质量连年位居全市第一、公众安全感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今年6月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10月13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非凡十年 逐梦副中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峡专场上,西峡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有关单位负责人通报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峡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发展规划,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通报的诸多荣誉与举措,全面展现了西峡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成效最好、生态环境改善最优、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辉煌十年征途,同时吹响了西峡力争“十四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20强的号角。


  耀眼荣誉   凝聚智慧与努力


  西峡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市前列,绩效考评连年位居全市第一;


  今年6月份,由于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教育质量连年位居全市第一;


  PM10、PM2.5指标和空气优良天数均保持省市前列,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年保持在100%;


  猕猴桃、香菇生产规模均居全省第一。第三产业健康发展,老界岭·恐龙遗迹园旅游区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5A级景区,“避暑养生地、南阳老界岭”品牌享誉全国;


  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是南阳市唯一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400亿元的开发区。现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8个、高新技术企业26家,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市第一。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公众安全感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成功创建河南省第二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


  荣获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先进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山洪灾害防御技术示范县、省森林城市等称号;


  实干兴县 助恐龙之乡腾飞


  坚持工业立县、兴工强县,特钢、新材料、装备制造、中药及食品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龙成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家企业进入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占南阳市的1/3,居全省县域第三;


  先后吸引北京仁创、杭州恒立、山东能源、安徽富煌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西峡。特色农业量质齐增,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西峡山茱萸均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延期保护并获得“名优特新”农产品称号;


  电商产业从无到有,2021年完成交易额150.16亿元;


  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65.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83.9亿元,总量增长了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7.6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9.58亿元,总量增长了2.6倍。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完成146.2亿元,增长4.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


  生态优先  绘就旖旎画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扛稳“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绘就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秀美画卷;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改厕率均居省市前列;加快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农村正蝶变为生态宜居的新家园。


  统筹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城乡面貌更加亮丽。鹳河生态文化园、文体中心、县医院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保障有力,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迈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9.02%提升到2021年的55%;


  以民为本  构建品质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群众生活更有品质。5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9538户24432人实现脱贫。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7所。县医院、县中医院顺利实现搬迁。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投用;


  在全市率先实现数字文化平台县域全覆盖。谋划实施了G312改建、和谐广场等一批惠及民生的重大项目。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客车,111个行政村通公交。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美好愿景  只为明天更幸福


  以“好干部标准”和“二十四字”干部行为准则为遵循,全力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助力实现“综合工作全市争第一,重点工作全省有位次,特色工作全国有影响”的目标,力争“十四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2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