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作者:  谢项伟

新野县: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新野县坚持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引擎,驱动医共体建设,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让老百姓在医共体信息化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2021年,新野县县域内就诊率97.61%,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为全省示范,多次受到中共河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河南省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

高位推进,建强体系。精心组织布局,通过认真履行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主体责任,为圆满完成任务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新野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领导牵头的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工作专班,承担医共体建设中信息化工作的综合协调,召开专题会议6次,出台《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方案》等框架性文件,不断加快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进度;搭建改革架构。新野县投资6500余万元建设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平台,建成心电、影像、会诊、病理、检验、供应等六大远程中心,为全县13家乡镇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远程会诊、云心电等设备,完成HIS、PACS、LIS升级改造和专网连接,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报告共享”。县域医共体总医院上可与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联网,实现远程会诊联动;下可为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远程会诊服务,构建了上联省市、下联乡村的五级远程诊疗服务体系;督导问效推进。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县医共体建设绩效考核范围,实施动态监测、每月通报、及时督办,对工作推进不力的通报批评。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专班跑遍全县所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了解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信息共享,服务协同。通过信息化平台医疗卫生信息高度集中和共享,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协同。救治急症疾病。通过远程会诊,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省市县专家的医疗诊断。帮助群众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村级卫生室使用云心电设备,为群众诊治胸痛、头晕等突发疾病,确保在最短时间内给出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和及时正确的治疗,全力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性创伤等急危重症的救治率,达到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的目的,实现了村级卫生所诊疗工作的历史性突破,成为村级医疗服务的重要里程碑。2021年10月以来,县域医共体心电、影像会诊中心累计为5150人次患者完成集中诊断,惠及广大基层群众;服务医防融合。组建县乡村三级家庭医生团队127个,将20.55万户70.6万人健康档案录入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医共体成员单位加强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用信息化带动诊疗质量精准提升。乡镇卫生院运用体检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落实一、二级预防。如果慢性病人群、脱贫群众某项体检数据超标超限,医生就会主动电话或上门为居民提供服务,将慢性病防控工作落实到基层;推进分级诊疗。县域医共体规范转诊工作流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3天没有好转的必须进行会诊,需要向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通过会诊系统、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及时介绍患者信息及转诊后病情追踪。家庭医生通过监测患者健康状态及时通过平台,对下转患者进行精准回访,使患者享受到更精确、更便捷、更连续的分级诊疗服务;补齐人才短板。远程会诊由县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对基层影像、心电检查结果进行一对一解读,出具规范性报告,规范制订治疗、康复方案,解决了基层缺乏放射和影像医师难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得到改善,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欢迎和好评。

分析研判,促进发展。通过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大数据分析研判,支持医共体及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帮扶思路。根据13个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短板,医共体总医院组织2~3个科室帮带1个乡镇卫生院。向13个乡镇卫生院派驻业务院长和护理部主任26人,实施驻扎式帮扶,全方位提升基层管理、技术、质控、服务等能力,构建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就医新模式;布局县域重点。县域医共体总医院结合医疗需求和设施条件,高标准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八大诊疗中心,为打造县城医疗高地夯实基础。樊集乡、上庄乡、上港乡卫生院根据大数据研判,设立精神疾病服务中心,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报告患病率、规范管理率、规律服药率、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率全部达到标准;助力医院发展。县域医共体总医院先后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涵盖HIS、电子病历(EMR)、临床路径、PACS、LIS、临床辅助诊断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健康体检管理、传染病上报、不良事件上报、输血管理、血液透析等22个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了全院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中心机房服务器实现超融合管理,完成电子病历应用水平4级评审认证,高标准建立防火墙,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达到二级,有效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县域医共体15个一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定期数据分析,为医院明确发展方向、实施成本控制、减轻群众负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陈厚 马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