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我家的幸福事 十年奋斗,托起稳稳的幸福
作者:  李金玺

栏目:说出我家的幸福事


十年奋斗,托起稳稳的幸福


  岁月如歌,天道酬勤。过去的10年,就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十年。我用十年奋斗,托起稳稳的幸福,更为家乡变化、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我叫谢欣,1990年出生于内乡县赤眉镇朱陈村。美好的家乡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给我留下了五彩记忆。但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埂间挥汗如雨,在丘陵上拉着装满庄稼的板车,艰难回村的场景也给我留下难忘印象。这使我常常思索,如何改变乡亲们靠天吃饭、艰难度日的生活。

  2012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年,22岁的我与父亲一起回到养育我长大的“琴溪湖”,成立了“南阳琴溪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了丘陵、荒山以及不方便耕种的土地2280亩,开始种植茶叶。

  创业和通往成功的路总是艰辛的。我们承包的荒坡到处是野草、荆棘,规划测量土地往往弄得一身伤痕累累,开垦整理每一片荒地累得疲惫不堪。然而付出并不一定就有回报,2013年由于茶田水利灌溉设备不完善,一亩地4000颗茶苗成活下来的不到20棵,新种植的价值300万的茶苗几乎全军覆没。面对这样的收成,我的内心非常沮丧,但周边村民在茶田基地工作,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我和父亲决定重整旗鼓、迎难而上。幸运的是,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引水入田,在茶山顶部建立储水窖、提水泵,完全解决了茶苗缺水问题。

种植是个技术活,特别是高山茶叶种植,而我当时只是一个“小白”。为了更好掌握高山茶叶种植技术,我积极参加各种途径的茶叶种植技术培训,并购买茶叶种植和加工方面的书籍自学,还到信阳、 杭州、福建等地向老茶农请教。通过不懈奋战,2014年完成茶叶种植 600亩。为了产出质量上好的茶叶,我多次请有关专家、农技人员到基地进行现场指导,传授施肥、壮苗、治虫技术。2015年基地的春茶长势良好,上半年产茶 200 斤,那时市场价每斤400 元。

  在企业在向好发展的同时,我和父亲也在考虑为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便利。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来茶园务工、安排困难家庭群众来茶田工作、与特困群众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企业所在地百姓的生活条件。工人满怀欣喜、热情工作,还经常在工作之余,向在外的亲朋好友介绍家乡茶叶。茶山工作使他们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过上了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

  如今,“一方茶园、两只巧手、三季可采、四季不愁”,是乡亲们在家门口务工的生活写照。

多年来,公司以“生态优先”为理念,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获得了诸多殊荣。我本人也被授予国家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2021年当选内乡县“劳动模范”,今年还被县里评为南阳市乡村振兴先锋标兵。就连我们的产品“琴溪红茶”,也在今年2月份荣获河南省“我最喜爱的绿色食品”优秀产品奖。

  我们的茶叶基地,现在也成了内乡近郊的天然氧吧、假日度假目的地,成了让群众看得见乡愁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地和人们郊游泛舟品茶的好去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0年间,乘借新时代的东风,在党和国家农业农村政策的哺育下,一棵棵茶树不仅绿了山坡,更成了老百姓心中的“绿色银行”。这10年,我最大的幸福不是挣到了多少钱,而是我周围的人跟着我努力奋斗,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共同托起稳稳的幸福。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迈向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中,我和公司员工将会接续努力,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人民安居、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本报记者 李金玺 整理)


谢欣.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