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安棚镇以党建促乡村振兴---- “五星”创建绘就乡村无限风光
作者:  杜福建

桐柏县安棚镇以党建促乡村振兴----

“五星”创建绘就乡村无限风光

全媒体记者杜福建  通讯员李飞  宋昊阳   魏大伟

 

今年以来,桐柏县安棚镇把“五星”党支部创建作为引领乡村治理和强基固本“一号工程”,凝心聚力、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创优出彩,一幅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兴旺发达、环境宜居优美、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正在安棚大地上徐徐展开。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成风景

乡村振兴如何从产业层面破题?安棚镇的做法是:聚焦一村一品,培育特色产业,让特色产业为“三农”发展“铺底”。安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赋予该镇独特的发展潜力。他们围绕确立的“特色农业镇”发展定位,重点推出茶、艾、菌、高粱等特色农业产品,突出优势,典型引路,带动镇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全镇已发展以龙井43、中茶108等品种为主的优质茶园12000多亩,年产值逾5000万元。艾草面积1000余亩,年产值300余万元。建成自动化食用菌种植基地2处,年产香菇超380万袋,产值近5000万元。种植高粱10000余亩,产值近30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近3万亩,形成特色产业、乡村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观光带,绘就了“十里茶香十里菌,万亩高粱醉秋风,连片荒山变金山,大家小家齐振兴”的壮美图景。

“绿净亮美”,乡村蝶变展新姿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围绕美丽幸福家园建设,安棚镇创新运用“三结合、三奖励、三提升”工作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他们坚持党员带头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奖励绿化栅栏,提升宅院环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五星共创”、“四美庭院”创建、卫生模范评选等多种形式,在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党员与群众之间开展分级分批评比,促进“一宅变四园(花园、果园、菜园、树园)”工作的开展。至目前,全镇共发放绿化栅栏总长度15600余米,规范整齐的围挡使各个宅院环境焕然一新。该镇坚持残垣断壁整治与农村土地整治相结合,奖励绿化树种,提升绿化效果。积极推进“空心院”“空心园”整治,将整理出来的空地用于通道造林建设,通过采用村委会信用背书的方式出具农村宅基地证明,标注残垣断壁拆除前的位置和面积信息,发放到群众手中作为留存凭证,对拆除户免费发放绿化树种,树木成才后产权归拆除户所有,极大的提升了村庄绿化效果;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见缝插“绿”,植绿造景,推动“四旁(路旁、渠旁、沟旁、宅旁)”绿化,购买四季花籽,混装后发放到村组,各村民小组结合绿化需求,根据一年花开四季飘香的“四美庭院”要求,分类、分地块对村庄进行绿化。至目前,共计拆除整治空心院落1217处、160000余平方米,为群众发放树苗33000余棵,四季花籽500余公斤,逐步实现了村庄园林化、农户花园化。坚持卫生整治和村庄亮化相结合,奖励太阳能路灯,提升亮化水平。他们每月组织镇村干部对农户环境卫生进行评比,对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成效好的农户在全村进行表彰,连续两次获得表彰的农户奖励太阳能路灯一盏。目前,全镇先后奖励发放太阳能路灯620余盏,通过路灯的安装,增强了群众的自豪感、夜晚点亮了村庄内外道路,提升了村庄的亮化水平。

安棚镇通过集中整治,镇村环境由“短期清脏”向“长期清洁”转变,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民清洁卫生意识普遍提高,村庄更宜居、生态更优良、乡风更文明、生活更美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网”聚平安,集聚满“幸福感”

如今,乡村年轻人出门打工的多,常年都是老人在家“免费听养生课,登记信息就送鸡蛋……这些你们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这些都是养老骗局,千万别因小失大。”近日,在一些村民的小院,安棚镇综治办工作人员与朱洼村专职网格员白霜一道,通过当面讲解、以案说法,揭露养老诈骗“套路”手法,提高了村里老年人防诈骗意识和防范能力。此举预防和遏制老年人遭遇涉老诈骗,守好了老年人的“钱袋子”。

“过去,村民有了矛盾,或吵或闹,到村到镇找干部评理讨说法,往往很难调解;自从村里开展了网格管理制度,网格员们提前就摸清了各家现状的“老底子”,知道矛盾根子出在哪里,主动做思想工作,老纠纷化解了,新纠纷少了!”吕庄村的张老爷子伸出大拇指,为村里的网格员点赞。

安棚镇以“三零”平安创建为契机,纵深推进“六防六促”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镇、村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工作体系,确保各类纠纷排得出、有人管、快解决,将矛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止目前,全镇累计召开“六防六促”专项行动部署会8次,走访辖区居民2399户、3821人,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9起。他们充分利用“平安云”信息平台和镇综治信息平台,加装300余个公共摄像头组成五张监控网络。一张巡逻防控网,实时察看轨迹,覆盖全镇;一张视频监控网,“雪亮工程”的129个摄像头遍布镇村主要路段卡口;一张公安专网,让罪犯无处遁形;一张数字乡村网,每村布局摄像头30个以上,守护居民幸福生活;一张5G智慧路灯网,布设在主要街道,可实现一键报警求助。“探头站岗、鼠标巡逻、高效指挥”,智能化综治中心的规范运转、有序衔接,切实提高了各类风险隐患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全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文”铸魂,文明新风润民心

安棚镇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队伍、有项目、有制度、有展示的“六有”标准,在全镇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2处,具备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实现了“一个场所,一个主题,多种使用”的效果。精心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法律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通过文明实践“讲、评、帮、乐、庆、创”六种途径,每周开展广场舞、戏曲、剪纸、红色教育、市民文明教育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爱心人士等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整合调动志愿者、单位、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和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卫生健康、助学支教、科技科普、法律服务、生态环保、孝善敬老、移风易俗、扶贫帮困等12支志愿服务分队,各村各单位也根据特色和优势成立若干志愿服务小队,形成了“10+N”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一支坚强队伍。目前,全镇已成立镇级志愿服务队12支,村级各类志愿服务队12支,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90次,受益群众达3万人。他们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以抖音等平台为窗口,打造全镇网红文化队伍,讲述安棚故事,发好安棚声音。树立“当先进光荣,学典型提升”鲜明导向,先后在全镇评选出劳动模范12人、“新农人”10人、道德模范6人、乡村光荣榜8人,进一步引导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为推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榜样支撑和道德力量。

党建引领,激活振兴新动能

农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安棚镇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倾力抓好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使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今年7月以来,安棚镇通过财政拿出一点、项目筹备一点、企业支持一点等方式,筹集资金350余万元,新建李湾、泰山两个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改造提升陶庄、张楼、吕庄3个村党群服务中心,目前全镇12个行政村均达到“一类”标准,营造了高效便捷的办公氛围,改善了基层干部的办公条件,让群众办事尽享方便。该镇坚持抓党员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聚力。聚焦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五个基本”要求,持续抓基层打基础,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确保各基层党组织职责分明、运行规范、队伍有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基层党建“桥头堡”,建强为民服务“先锋队”,汇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他们扎实开展“千名党员联万户“活动,网格化联系群众制度,全镇458名党员每人联系10-20户群众,通过分包到户,每周一次走访服务,用心用情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抓机制创新,让制度落实落地。镇党委通过研究制定《村级组织工作目标绩效管理考评办法》,把党建、安全稳定、疫情防控、农业农村及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纳入考评范围,形成了单项工作观摩评比,综合工作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激发村“两委”班子争创一流的意识,以先进带动落后,树立先进典型,推进多星带少星,在全镇营造良好的“五星”创建氛围。

“我们将以‘五星’党支部创建工作为契机和载体,形成了党员争先锋,支部作后盾,乘势而上、奋勇争先的创建氛围,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地见效,树立‘逢一必争、逢旗必扛’的创建精神,你追我赶、大干快干,以安棚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镇党委书记刘启群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