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十年来GDP年均增长7.4%
作者:  杨万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十年来GDP年均增长7.4%

    本报讯(记者杨万里通讯员王兰芝 韩丽娜)市统计局昨天公布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韧性凸显,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十年来全市GDP年均增长7.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8个、0.3个百分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走出了坚定步伐。

    经济发展   韧性彰显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2017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2021年又迈上一个千亿元台阶,达到4342.2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十年来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4%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3年起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工业,2015年起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工业,服务业逐步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

人均水平不断增加。人均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1763元增加到2021年的44894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8.1%。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9653元增加到2021年的22707元,年均增长10.0%

     发展动能   持续转换

 农业结构稳中调优。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40万亩,2018年以来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上。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月季、玉兰、艾草等种植、加工、销售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共建成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42万亩,面积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坚持先进制造业主攻方向,集中打造20个重点产业链。十年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6.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2年的8.7%提高至2021年的50.1%2021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也达22.7%

服务业加速崛起。从新增“四上”企业看,2021年服务业新增企业占全市新增“四上”企业比重达55.5%,高于第二产业11.0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304.53亿元,其中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19.78亿元,是2012年的2.5倍。

     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对市级2208个事项办理时限压减95.6%397项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事项分别达95.4%98.9%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跃升8个位次、提升幅度全省第一。

开放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实现165.6亿元,年均增长7.9%2021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134.2亿元,总量全省第三。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67.83亿元,是2012年的3.6倍,年均增长15.3%。建成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989家,基本实现大中型企业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3家,是“十二五”末的6.4倍。2021年专利总获权量达9687项,是2012年的5.5倍。

     社会事业  蓬勃发展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6278元提高到2021年的25489元,年均增长7.8%。按常住地分,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182元,较2012年增加166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3元,较2012年增加9851元。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的2.521逐年缩小到2021年的2.06:1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比保持在75%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567家、“儿童之家”136个。同时文教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基础教育保持全省领先,普通高考实现“十一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