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日记
徐海林
在宛西的一家县级医院的公众号里看到了几篇“我”的文章,记述的是发生在疫情防控中的故事。感动中的我,也就以“我”的名义写下了这篇文章。
那是2022年1月6日下午4点许,正在病房工作的我,接到了我们分管院长的电话。
“喂!小张吗?立即抽调15人核酸采样队伍,你带队,今晚出发,驰援郑州!”“好的,杨院长,我立马安排!”
挂断电话,我和我们科室的薛主任立即回到护理部,在工作群里发出“接上级通知,需派15人到郑州支援,自愿去的请抓紧报名”的通知。
消息一发出,群里立刻就沸腾起来:“我自愿去!”“我自愿去!”“我正好在歇年假,我也自愿去!”“我的病没啥,我没做手术,是保守治疗的,我也要去!”“我们科郑洋洋也要去!”“姐姐,我也报名,我也要去啊!”……
“报名的已远远超过15人了,你恐怕去不成了啊!”
“不行,你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安排我去吧,不然,会成为我一生的遗憾啊!”
大家就是这样在主动请缨,要求参战!报名的既有二十来岁的年轻同志,也有四五十岁的老同志;既有在工作岗位上的,还有在家休假的,有护士长、副护士长,还有许多一般同志。
此时此刻,我在感动着,我的眼泪怎么也忍不住,竟唰唰地流了出来!
是啊,在疫情肆虐的时候,看着大家争先恐后自愿报名去面对病毒,甚至去面对感染、面对死亡驰援郑州的情景,有谁会不为之动容呢?
是啊,这就是新时代的我们,这就是在家里还被父母、被爱人娇惯着的我们,这就是在人民需要的时刻,毅然决然甘于牺牲的白衣战士!
我们和来自其他医院的40余名姐妹简单准备了一下,就要整装待发、奔赴郑州了。
寒风呼呼地刮着,但此时此刻,我们并不觉得冷,因为我们知道,党和人民检验我们的时候就要到了。
县领导来了,卫健委领导来了,院领导来了,他们都来送我们出征,送我们到疫情严重的郑州,去接受那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洗礼。
最牵挂我们出行的,当是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张院长、杨副院长,她们一个个地嘱咐我们、叮咛我们:
“你们都给我记清了,天特别冷,一定要注意,千万别冻坏了手,别冻坏了身体!”
“我再说一遍,你们一定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一定要保证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核酸采集任务,一定要给我安安全全地回到内乡!”
我记得很清楚,院长在说“内乡”两个字时,声音很低,几乎是在哽咽着说。而此时此刻,我的眼泪就要流出来。我紧咬着嘴唇,硬是把眼泪憋在眼眶里,我怕院长看见,更怕大家看见,因为我不想让领导们为我们担忧,因为我们是全副武装、准备奔赴战场的英勇战士。
是啊,此时此刻的郑州,一场重大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打响了,我们就是逆行的战士,我们义无反顾,我们必须决战决胜!
凌晨4点到了郑州,上午9点我们就出现在郑州中原区的工作岗位上。
我们精准、细心,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每一个人的核酸采集。
尽管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有严实的防护服,但依旧挡不住凛凛刺骨的寒风。
消毒、采样,再消毒、再采样,就这样,一个动作重复千遍万遍。
我们的双手在薄薄的手套里,冻得通红、冻得难受,我明白了院长送我们出发前,为什么特别嘱咐我们“千万别冻坏了手”,因为我们的手是给病人扎针的手、是拿棉签从大家嗓子里取样的手……
我们的防护面罩上充满了雾气、结满了冰柱,视线模糊不清,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自仲景故里的逆行者,用红肿的双手、疲惫的身躯,肩负着家乡人民的重托和期待,用不怕牺牲的精神守护着一方阵地,用敬佑生命的信念,顽强地连续战斗着。
在我们完成任务返回家乡的路上,我和姐妹们相继看到了郑州某办事处的同志在微信工作群里为我们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写道——你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离开,一群逆行的白衣天使,郑州在想你们;多想让你们留下来并肩战斗啊,决战了8天8夜,看不到你们的脸庞,记不起你们的名字;但在一个个点位的小帐篷里,我们仿佛看见了你们上下飞舞的纤纤玉手,仿佛看见了防护镜后你们那专注而最美的眼神……
看着郑州的同志为我们写的诗,回想着在郑州和大家一起战斗的情景,姐妹们激动的泪水洒落在手机屏上。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了自己能给人带去感动和念想的幸福,这幸福,就是伟大抗疫精神催人奋进的伟大力量。
是啊,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助力美丽的郑州打赢了没有硝烟的战斗,我们自豪,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新时代的白衣战士!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快来康康我们“豫”见了哪些国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