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奏强音
本报记者范志钦
巍巍伏牛,草木葱茏;浩渺丹水,奔流北上。
初秋时节,南阳大地满目青翠、绿意盎然,舒展出一幅辽阔壮美的生态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坚决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水质安全、供水安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全域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持续厚植自然生态优势,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力以赴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家园,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的水源地高质量跨越发展之路。
如山重任
护好一渠清水
2014年12月12日,甘甜清澈的丹江水自淅川陶岔渠首闸门倾泻而出,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京津等沿线城市输水超500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市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稳水质保护政治责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水质安全为底线,大力实施绿化造林,持续壮大生态经济,高擎绿色发展“指挥棒”,奏响了守护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
——实施大提升,加快森林南阳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完成造林478.25万亩,森林抚育790万亩,营造林总量位居全省首位,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468万亩,森林覆盖率40.51%,森林蓄积量4083万立方米。
——培育大产业,促进绿色惠民富民。大力发展名优经济林及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442万亩,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75万亩;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全市与森林旅游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产值达到37.42亿元;全市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4家,林业总产值达到268亿元。
——开展大保护,全力管好生态资源。加强林木林地管理,抓好624.81万亩公益林和397万亩天然林管理,严守生态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全市自然保护地数量达到38个,总面积达到517.1万亩。
于南阳而言,守护一片蓝天、一泓碧水、一方净土,是历史使命,是时代课题,是责任担当。
精准施策
筑牢生态屏障
“截至2021年,我市PM10、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53%、47.1%,优良天数增加107天。”“今年以来,我市4月和7月两次实现全月优良,取得我市空气质量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性突破。”8月23日,我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的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我市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治污“成绩单”。
做好顶层设计。组织编制《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规划》《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南阳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出台实施条例。《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作为我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符合南阳实际、突出南阳特色,为我市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坚持溯源整治。先后关停规模以上企业1163家,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1500家,完成528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20余家工业点源污染治理。
探索创新路径。利用“智慧环保”科技力量,以监测站群、道路积尘负荷监测、视频在线监控等为支撑,24小时研判分析、指挥调度,做实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形成“发现问题、及时交办、依法查处、迅速整改”闭环管理新模式。
“十三五”以来,中心城区建成供热管网259公里,投运换热站230座,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75%;拆改314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农村煤改气12万户,“气代煤”“电代煤”8万余户;完成2062个工业污染治理;淘汰黄标车、老旧车5万余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为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和保障。
绿色引领
加快转型发展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渠首淅川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湿地保护区面积达100多万亩。
8年前,紧随丹江水奔涌的时代脉动,淅川县加快了绿色发展的前进步伐。该县九重镇张河村放弃传统的辣椒种植产业,将6000亩岗坡地全部种上了软籽石榴,开启生态农业模式;邹庄村与相邻的4个村抱团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智慧农业和特色种植,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如今,一望无际的经济林、特色林、生态林、涵养林,绿了荒山,富了乡亲,美了乡村,更是淅川县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坚持绿色崛起、美丽富民这条主线,锚定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战略目标,我市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奋力前行。
在能源结构调整上,我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前,我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达46.3%。
在绿色产业培育上,宛西制药等11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卧龙电气南阳防爆等8个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今年,我市谋划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4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9.5亿元,截至6月份,已完成投资20.26亿元。
在绿色技术创新上,累计培育绿色技术领域科技型企业60余家、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8家,新认定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
目前,我市已创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省级生态县2个。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以水为墨,以山为笔,一幅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大美南阳图景正在徐徐绘就,我市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将愈加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