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物、看老物件、听专家聊风俗传说……中秋节将至,记者探访城区各博物馆—— 透过文物看中秋
作者:  李金玺

赏文物、看老物件、听专家聊风俗传说……中秋节将至,记者探访城区各博物馆——

   透过文物看中秋

   本报记者 李金玺  文/图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又是一年中秋时,金秋,是丰收的季节,是最美的季节;中秋,是华夏民族寄托感情的重大节日。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中秋将至,9月7日,记者探访城区各博物馆,赏文物、看老物件、听专家聊风俗传说,用心聆听那些经过了历史长河,带着美好寓意的老物件的中秋故事。

  

     

     金代铜镜:藏着中秋由来的传说

     说起中秋节的来历,在南阳市博物馆珍藏着一件金代铜镜文物,上面刻绘着唐明皇游月宫的历史传说故事。

     传说中秋节始于唐明皇赏月。唐代《开元遗事》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在月下游玩,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经过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次月宫之行,每年到这一天,必要赏月。后来民间也来效仿,中秋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该镜为菱花形,扁圆钮。画面上部刻绘桂花树和广寒宫。桂花树高接云天,桂花飘香;广寒宫祥云缭绕,宫门半启半闭。画面下方长桥流水。桥右侧有三人,中间端坐之人为嫦娥。嫦娥前有玉兔捣药,旁有侍女两人;桥左侧唐明皇在侍女的引导下正向嫦娥弯腰作揖。” 南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成为人们寄托思念、祈盼丰收、幸福的重大节日,也是我国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嫦娥奔月”:古人的浪漫情怀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南阳市汉画馆,珍藏着一块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嫦娥奔月”汉画像石。

       说起这块“嫦娥奔月”汉画像石,南阳市汉画馆汉画专家牛天伟简直如数家珍。“这块画像石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南阳城区西关的一座古墓内,长1.41米,宽0.60米。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右方刻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牛天伟告诉记者,背景中则散布九颗星宿,饰以云气,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深刻的意味。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张衡《灵宪》:“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因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姮娥”被更名为“嫦娥”。

        “‘嫦娥奔月’汉画像石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带着古时候人们的浪漫情怀。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画像石》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其中第六枚就是选取《嫦娥奔月》汉画像石图像制作而成。”牛天伟介绍说,2012年6月,“嫦娥奔月”汉画像石的拓片搭载神舟九号飞船完美地完成了一次太空之旅。


    月饼模、月饼果笺: 趣话月饼“老物件”

    “月饼模俗称月饼印,是制作月饼的工作,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但流传的月饼模子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居多。这两款月饼模就是民国时期,咱们南阳人做月饼用的月饼模。”在南阳市唐王府博物馆,崔鉴平馆长拿着收藏的两款月饼模告诉记者。

     南阳市唐王府博物馆收藏的这两款月饼模取材梨木,整个模具呈多边形,中间内挖圆孔,大小如当今常见的月饼大小。“中秋吃月饼是一种习俗,从古至今,月饼模具经过不断发展,图案越来越精美。这两款月饼模图案就是取材嫦娥奔月的传说,图案里有广寒宫、兔子捣药等内容,紧扣中秋节的主题。”

      “虽然现在月饼包装五花八门,十分精美,但以前的月饼包装很简单,就是草纸把月饼包装成塔状,而后用草纸绳捆扎,然后贴上月饼果笺。”随后,崔鉴平向记者展示了收藏的各种民国时期的月饼果笺。崔鉴平告诉记者,以前月饼果笺上面一般写有“生产厂商”以及生产厂商的位置,图案往往都是和中秋节有关的“传统图案”,比如“嫦娥奔月”、“唐王游月宫”等等。“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果笺上就渐渐出现了所谓的‘广告语’,比如‘天上桂馥香飘万里 豫兴餜品味压江南’。”崔鉴平指着一张果笺上的广告告诉记者。

       “南阳属于交通要冲,南船北马,自古以来都是商业中心,老南阳人制作月饼的技术、口味是从当时西安、汉口等大城市引进来的。”崔鉴平告诉记者,老南阳人对于月饼的口味一般还是以甜口居多,“老南阳当时商业繁华,有很多糕点铺子,后来又有了南阳食品一、二、三厂,还有西关糕点厂,当时制作的以冰糖、青红丝、花生、核桃仁为主的五仁月饼,深受市民们的喜爱。”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群众通过祭月、赏月,寄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内心美好的祝愿。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南阳市作协副主席、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鲁钊告诉记者,中秋节当天,全家团圆,在庭院内摆上茶果、月饼,一家人赏月聊天,其乐融融。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了中华儿女的良好祝愿,蕴藏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人都要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下去,让文化自信厚植于人民群众的心中。


金代铜镜里的“唐王游月宫”.jpg

金代铜镜里的“唐明皇游月宫”


嫦娥奔月汉画石  古代人的浪漫.jpg

“嫦娥奔月”汉画像石   古代人的浪漫


汉画专家牛天伟讲述“嫦娥奔月”.jpg

汉画专家牛天伟讲述“嫦娥奔月”


崔鉴平讲述月饼“老物件”.jpg

崔鉴平讲述月饼“老物件”

中秋节,老南阳人做月饼的月饼模.jpg

中秋节,老南阳人做月饼的月饼模

几十年前的月饼包装果笺.jpg

几十年前的月饼包装果笺


微信图片_20220908160627.png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