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稿)
让中秋回归更纯更浓的味道
陈向阳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又是一年中秋至,皓月高悬,清澄生辉。
围绕中秋节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经久不衰、绵延不断。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以及祭月拜月赏月等习俗,都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诸多美丽的韵味。
“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团圆是中秋节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主题。然而,寓意和谐、团圆的中秋节,如今不时困扰着现代人。中秋节变成“月饼节”的批评声不时萦绕耳畔,甚至有人称其为“送礼节”,更是充满讽刺和无奈。这让我们思考,除了法定假日和节日食品,我们还能记得多少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传统节日怎样才能少点商业影子多些文化气息?如何让中秋回归更纯更浓的味道?怎么才能焕发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一个传统节日能够具有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传承千年,它依靠的肯定不止是一些外在的、物化的符号,而是依靠一些内在的情感和凝聚力。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之物,是体现传统节日的载体,但中秋节真正打动人心、让天下苍生魂牵梦萦的却是团圆的主题,是亲情的召唤。这才是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最核心的文化密码。
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现在的中秋节,正在朝着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在精神层面上却逐渐迷失。中秋夜,当我们坐在灯火辉煌的酒店里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有几个人会在乎窗外悄悄升起的月亮?当我们捧着手机浏览各种信息,又有几个父母会坐下来给孩子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吴刚伐桂的传说?也许再过十几年、几十年,这些曾经打动了我们祖先的故事和传说,都只能在故纸堆里或百度里去寻找。
如果传统节日失去了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色,就像是一个人失去了他的灵魂,必然变得毫无生机、了无生气,而最终结果就是式微、被轻视,直至被忽略。这从近些年来人们对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抱怨中可见一斑。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不要让美丽的习俗走远、被遗忘。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去推动,也需要社会和相关部门搭起平台,创造更多可以让群众体验和参与的条件。具体到我们个人,月饼可以不用买那么贵的,饭可以不用去酒店吃,但平时分散各地的家人一定要团聚,平时被忽视的亲情一定要凝聚和升华。在皓月当空、饼香四溢、阖家团圆的时刻,中秋佳节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韵味才能在人们心中升腾而起。也只有如此,中秋节才不会失去它本该具有的人文氛围,才会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秋如此,端午如此,春节如此,所有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