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秋高气爽。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乡梁沟村村干部姜海军小心翼翼地扒开桃树根下的土壤,土壤里白芝麻一般的爬叉幼虫在蠕动。姜海军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幼虫长势良好,两年后就可见效益了。
爬叉又名金蝉,俗称马知了,知了猴。因其营养丰富,具有药食保健的作用,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每年入夏后,是人们收获爬叉的季节。每到夜晚,村庄附近树林里到处都是逮爬叉的人,有的不辞劳苦,跑到几十里外的树林里逮。这些逮爬叉的人,一般都提着手电筒、竹竿和塑料壶。看见树上的爬叉,用竹竿儿轻轻捣下来。捡起放在塑料壶里。壶中有水,浸在水中的爬叉幼虫不会蜕变成成虫,幼虫一旦蜕变成成虫,很快身体变硬,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在逮爬叉过程中,工具在不断地改变、升级。有人在竹竿的顶端绑上一个剪掉瓶底的纯净水瓶,看见爬叉后把它“铲”进瓶里,再放进容器内,这样可以避免了它掉在草丛里难以寻找。晚上,逮爬叉回来的人们把当晚的收获放入冰箱,或浸在水中,第二天早上到收购点去卖,或在家门口等待收购。
梁沟村从事收爬叉的青年农民王莉,她是太山庙乡众多收购商中的一员,每年她在家收购,然后通过物流让乡村的土特产“爬”到城里人的餐桌上。她说,爬叉的行情近几年来逐年上涨,从最初的每斤50多元,已经涨到今年的每斤80多元。
爬叉价格的逐年上涨,增加了农民收入,助推了产业的发展。
太山庙乡下店村60多岁的赵国群夫妇,每到夏季,早早地吃罢晚饭,带着工具到附近的南召县留山镇、城郊乡逮爬叉,常常一晚上能挣300多元。近几年,他家逮爬叉每年都收入1万多元。赵国群说,这样好,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收入。
太山庙乡安庄村张祥夫妇,每到晚上领着孙子到村边自家树林地逮爬叉,去年收入1万多元,今年收入8000多元。
安庄村的张玲是逮爬叉的另类受益者。张玲患糖尿病,平时“管着嘴”了,没有“迈开腿”,晚饭后就坐在室内看电视,尽管吃着降糖药,但血糖指数仍居高不下。今年夏季,她也在门前的小树林里逮起了爬叉,每天她在树林里走一万多步,尽管树林小,爬叉少,但收获了健康,血糖指数降低了。现在,她养成了好习惯,每天晚上都要走上一万多步。
随着爬叉价格的上涨,太山庙乡农民逮爬叉的方法和发展趋势也有了改变。
首先是人们逮爬叉的树林面积发生了变化。因为村边的树林都是农户私有的,爬叉价格升高后,众多农户都把自家的树林用铁丝网圈起来,这样一来,限制了无林地农民的逮爬叉活动。形势的发展,倒逼无资源的农民想办法发展爬叉产业。
其次是逮爬叉的方式变了。人们在树干离地1米左右处缠上一圈儿胶带,这样,爬叉爬到胶带处,就不能往高处爬。逮爬叉的农民,不用竹竿,见爬叉后就能手到擒来了。
更有甚者,鲁新村退役老兵晋付奇,发明了逮爬叉神器在附近村推广。他的方法适合在自家林地逮爬叉。首先在树干距地面一米左右处缠上一圈胶带,阻止爬叉往高处爬。然后用胶带在树干上粘出一个无底边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顶角在胶带圈处,这样爬叉从树根周围出土后,会沿着三角形胶带粘出的范围集中爬到顶角处。晋付奇在顶角正下方10厘米处钉上一个半截纯净水瓶子,里面盛些清水。这样,爬叉爬到顶角处,就会拥挤成堆后成团掉入瓶子里。每天晚上,晋付奇七点和九点左右到树林里转一圈,第二天早上再转一圈,捡出瓶子里的爬叉就行了,省时省力。去年至今,鲁新村附近的农民都在效仿。
爬叉繁殖后代的方法是幼虫出土变成虫后,成虫后把卵产在树枝里,树枝枯死落地,卵入土,三年后变成幼虫,如此周而复始。人们发明在树干上缠胶带逮爬叉的方法后,爬叉幼虫还没有变成成虫后就被消灭,失去了产卵的机会。当地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
如何做到壮大爬叉资源,做大做强爬叉产业?太山庙乡梁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怀林早几年前心中就有了打算:
“村干部看到了商机,我们带头种植,去年我种了二亩林地,今年又种了二亩。我们村干部示范带动,带动村民种树发展爬叉种植,带动村民树下种爬叉,发展立体农业。”杨怀林说。
为壮大这一产业,梁沟村党支部指派村干部姜海军负责引种,党员王莉负责收购销售工作。他们二人都是逮爬叉、销售爬叉的受益者。姜海军每年卖爬叉都在1万元左右,王莉是太山庙乡最大的爬叉经销商,这位30多岁的农民党员,把太山庙乡的爬叉销售到了广东、山东等全国各地。
“今年种子价格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去年每克种子50至80元,今年40至60元,一亩地可用种子20到25克。去年俺村仅我一人经手就购进了8万多元的种子,今年又是8万多元的种子。”姜海军说。
“在今年的‘五星’党支部创建活动中,我们把发展爬叉产业作为我村的支柱产业来抓。两年后我村的爬叉种植就会见到效益,将来爬叉产业和我村的优质桃、花生一样,成为我村农民的支柱产业。这个产业正在全乡壮大。”杨怀林说。
据了解,爬叉种植业,正在以梁沟村为中心,辐射到全乡10多个行政村,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通讯员 徐培 包金成)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