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少抗战题材古体诗、主编的文选成为老干部大学党史教材,八旬老人张聚卿笔耕不辍66载——
八十春秋 一腔家国情怀
本报记者 于欢 文/图
“我一直想把发生的那些红色英勇之事,编纂成书,让更多人牢记历史……”9月5日上午,在中心城区梅溪路一小区内,80岁的张聚卿老人端坐在书桌前,向记者述说着由他和胡玉庆主编《抗战文选》的初衷。
从一个世代务农、目不识丁的农村家庭走出,变成如今一位徜徉书海拾贝、热衷于传承红色抗战历史的幸福老人,他用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同时也展现了一名普通市民对于国家的一腔赤子情怀。
成长在红旗下
农村娃和他的文学梦
回忆过往,张聚卿老人很是感慨,充满感激。
1942年出生于方城县广阳镇的他,祖上世代务农。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在新中国温暖的怀抱中开始了读书认字。14岁读初一时,他无心插柳创作的《种蓖麻》儿歌被当年的《方城报》刊发。随后,在老师的鼓励下以及《奔流》等优秀文学杂志的影响下,这个农村孩子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萌发一个“作家梦”。
徜徉在浩海的书海中,尤其是那些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让他沉浸其中且感动不已。高中毕业后,他怀着保家卫国的理想参军入伍。入伍后,年轻的他依然以读书为乐,1978年5月,他的一篇评论被刊发在《解放军报》上,更加坚定了其文学创作的决心。也正是这篇文章,让其命运得到改变,他转业后继续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
工作期间,不管是家人还是同事,老人言传身教,用笔或讲故事的方式劝导大家要多学习、努力工作、爱国爱党。他也因此被很多人尊称为“张老师”。
老有所乐
笔耕不辍传承红色故事
2004年,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老人被聘任为南阳老干部大学校刊主编。
每年出版两期的校刊,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件苦差事。但老人集编辑、采访、校对为一体,累并快乐着。这一干,就是整整十年。十年间,老人乐此不疲,通过校刊传递正能量、讲述红色抗战故事。其间,他还将自己收藏的约百卷贵重书籍捐赠给老干部大学。
去年3月,老人和胡玉庆主编了《抗战文选》,在这本书中,他将涉及南阳的珍贵抗战历史文稿、抗战诗词、抗战碑刻等分门别类精心编纂。老人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以小见大、通过讲述过往,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而这本沉甸甸、饱含着老人家国情怀的书被南阳老干部大学选为党史教材,这也是老人最为自豪的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牢记历史,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面对记者,老人的喜悦发自肺腑。
提起最开心的事,老人告诉记者,他以“艾新”为笔名历时66年笔耕不辍,共创作了数百首古体格律诗,且大部分为抗战类。据此先后集结七部诗集,让他圆了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历史的梦想,以及梦寐以求的“作家梦”。
临近中午,记者离开时,有伶俐小儿前来拜访“张爷爷”要借阅“打仗故事”,老人满脸幸福转身找书……
一番忙碌后,老人笑着说:“院里的小朋友都喜欢找我听革命故事,我计划着是不是某一天在家里办个红色故事展览,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关注过去的峥嵘岁月……”
张聚卿老人在整理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