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创树“全国样板”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阎亚平 庞磊 王倩)偏居豫西南一隅的内乡县眼下又声名日隆,这缘于该县探索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创树了“全国样板”。
眼下前来观摩学习“内乡模式”的省内外团队络绎不绝。那么,何为“内乡模式”?该县探索的经验:全方位植入绿色发展理念,高效科学地将畜禽粪污变废为宝,打通了全国共性存在的养殖粪污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这个“老大难”问题。
内乡是国家现代农业(生猪)产业园、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而且眼下又正在全力冲刺“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县”的目标。该县过去规模以下的上千家畜禽养殖场每天产生的海量的畜禽粪污不能科学消纳,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顽疾。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县近5年来持续打响养殖户畜禽粪污治理的全民攻坚战。
该县围绕“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目标,结合规模以下养殖户数量多、分散广、难监管的实际,坚持正向激励,用活惠民政策,依法科学精准治污,走出一条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产量清、去向明、全利用”的新路子。
内乡县成立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建立专班,畜牧、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动,协同作战。编制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出台奖惩政策,实施目标考核。狠抓精细管理,规范治污设施、台账管理、运行监管。动员村支两委和基层畜牧防疫员全员参战,每个乡镇设置一名粪污管理员,完善乡镇粪污资源化利用网格化监管制度,探索畜禽粪污收储利用长效运营机制。
“干这个活儿,不影响俺干农活,每月额外收入800块。”褚文豪是赵店乡畜禽粪污收储中心的管理员,日常污染排查、建立粪污档案、转运计划表等都是他的分内活儿,不管何时都是“一口清”,做到粪源清、去向明、轨迹准、档案实,实现污染防治监管常态化。目前,内乡除城关镇外其余15个乡镇均建设了粪污收储利用中心。
走进大桥乡畜禽粪污收储消纳中心,一字排开的发酵罐很是亮眼。“这8个发酵罐,政府全部补贴没花一分钱。”种植猕猴桃的谢献廷说,这里收储了全乡50余家养殖户产生的粪污,猕猴桃用了沼液,水肥同补,节省了三分之二的化肥钱,还使周边1200余亩的蔬菜、农作物等都能消纳利用。
如何调动散养户由过去的“被动防”到现在的“主动治”?该县出台奖补政策,对安装粪污收集玻璃钢发酵罐的小散养殖户县财政补贴30%,对购买粪污运输车辆的县财政补贴50%;对乡镇粪污收储中心购置玻璃钢罐财政进行全额补贴。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000余万元,安装玻璃钢发酵罐1451台、建设牛储粪棚129座,带动社会资金7000余万元投入小散养户污染防治。
该县运用科技手段,实施信息化“双平台”管理,依法严格监管,守牢环境底线。生态环境部门投入专项资金300余万元,建立执法监管平台,做好人技联防常态化。农业部门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常态化监管平台,通过对粪污运输车辆安装北斗定位装置,定位粪污收储中心和养殖户坐标,设置电子围栏,做到一户一围栏、一中心一围栏、一车一区域。
与此同时,该县探索分散收集、集中储存利用模式,自行消纳、种养循环利用模式,市场运作、托管服务模式,强化资源利用,实现了畜禽粪污收集、运输、消纳利用等全链条智能化管理,畅通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县共整治小养殖户1288家,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9.4%,规模养殖场配套率达到100%,形成了畜禽粪污全量收集、资源化利用的绿色种养循环“内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