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探实地探访稿件)昨天,本报记者深入南阳高速卧龙站疫情防控卡点,实地感受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当好“守门员” 把好“入门关”
作者:  于欢

昨天,本报记者深入南阳高速卧龙站疫情防控卡点,实地感受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当好“守门员”  把好“入门关”


本报记者 于欢 周梦 文/图


当前,国内疫情呈多地频发、多点暴发态势,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我市面临较大输入风险。高速路口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外防输入”的关键环节,疫情防控工作如何?8月29日,本报记者进行实地探访。

在南阳高速卧龙站疫情防控卡点,记者看到,相关部门做好高速路口进出车辆防疫管控,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组织人员 24 小时轮班执勤,全天坚守疫情防控“前哨”,当好“守门员”。


有条不紊 恪尽职守

“欢迎回到南阳!请出示您的行程码和场所码!”

8月29日上午11时,在对车内人员一番认真查验后,50岁的疫情防控查验员王永英将一辆小轿车放行。

趁着此刻没车驶来,记者和她搭话采访:“你的嗓子哑哑的,多喝点水啊!”“没事,都习惯了,嗓子哑是这儿的通病,俺们苦点累点,只要能防住疫情,比啥都强!”话毕,其身后49岁的同事谢朝献操着更为沙哑的腔调迎接一辆刚驶来的车辆……

正如她所言,在这个由交通、公安、卫健、高速、属地政府组成的高速卧龙站疫情防控卡点上,记者了解到,在联合党支部党员干部的先锋引领下,众人用坚守和汗水筑起南阳“西南大门”第一道防线。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南阳高速卧龙站处于沪陕高速和二广高速的交汇处,车流量多、人员复杂,按照逢车必检、逢人必测的要求,整个系统需要每天80余人轮流值班工作运转。但是别看人多,这里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出站的五个通道处,一线人员着防护服,佩戴口罩,其他人员统一着反光红马甲、戴红袖标、配发对讲机,手持场所码牌,让出站车辆在进入收费站前就进行查验,同时制作数十块场所码展板放置在入站道路两侧,方便入站车辆及时扫码,进一步提高车辆下站速度,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使命在身 乐观应对 

“相对而言,俺们应该是晒得最黑的人!”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卧龙执法大队的一线执法人员经常如此调侃,其实他们以“黑”为荣,累并快乐着。就拿执法队员李晓平来讲,前一段的高温炙热,让长期在疫情防控卡点值班的他的肤色变得更加“黝黑”。乐观的他打趣说:“都说中国红是最好看的颜色,现在看看,咱为了疫情防控晒出的这一身黑也很好看!”8月29日中午时分,他和同事们在工作间隙快乐地欢笑声,让记者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在该疫情防控卡点,交通执法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将入市车辆引导至专用区域查验证件、核对信息、详细询问,并耐心解读疫情防控政策,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不漏一车、不漏一人”。而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卧龙交通执法人24小时不间断值守,从引导车辆到登记查验,平峰时段3人同时在岗,高峰时段6人值守,每班次12个小时。

虽然工作很累,但众志成城坚守的执法人员仍被不经意间的温暖感动着。“前段天很热,不时有被检验的乘客将饮料或水果递给我们,心里感觉暖暖的。你说,有这样理解且支持的人民群众,疫情岂能不被打败!”执法队员李新伟的话道出众人心声:“疫情不散,我们不退!”


众志成城 坚守岗位

在该疫情防控卡点,核酸检测点是最繁忙的场所。三个检测窗口,由来自卫健部门的一班6人负责,从早上7点30分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30分,再由另外一班人替换夜班。

“这种工作强度异常大,通常半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的,”说这话的年轻女孩22岁,名叫姜梦晴,在此工作一个月了。从崇拜一线辛勤付出的疫情防控人员,变成日夜坚守的核酸检测人员,小姑娘觉得骄傲且充实:“年轻人多为社会干点活,感觉很有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仅有23岁。据悉,为了保证货运物流通畅,确保货车司机尽快通过,他们还创新了工作方式,开设货车司机优先检测窗口,尽可能提供便利服务。

该疫情防控卡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不仅工作认真,而且任劳任怨,很有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该疫情防控卡点,来自卧龙区公安分局的民警被誉为“最忙的人”。原因在于,在这方守护平安的小天地里,参与值守的民辅警门需要协助查验行程码、健康码、组织测量体温,维护行车通行秩序,他们每日的运动步数都在万步以上。

采访中,有力的疫情防控举措、耐心排队等待的乘客、井然有序的高速口环境,让记者为之振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来自社会各界的人正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仔细查验完毕

微信图片_20220829181248.jpg



逐一认真查验

微信图片_20220829181259.jpg微信图片_20220829181253.jpg



核酸检测取样

微信图片_2022082918124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