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经验全国推广、空气质量监测记录取得历史性突破、入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看——
山更青水更绿的南阳,好美!
本报记者 于欢
今年以来,我市在4月和7月两次实现全月优良,取得我市空气质量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性突破;
在4月份,我市又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1月至7月,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一河一策一图的“南阳实践”经验全国推广……
8月23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非凡十年 逐梦副中心”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就我市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整体情况答记者问。发布会通报的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凝聚着我市以“双碳”引领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努力与智慧结晶,彰显了我市擦亮副中心城市建设绿色底色的担当与信心。
本报通过解读发布会内容,希冀社会各界携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建设低碳型城市贡献力量。
这些荣誉 堪称南阳骄傲
我市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省交通运输厅向市政府发了感谢信,并授予南阳市交通运输局“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国三淘汰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市创建,目前,已创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省级生态县2个,今年4月份,我市又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光电信息产业集群被列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第一批)名单;今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快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9.6%;
今年以来,4月和7月两次实现全月优良,取得我市空气质量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性突破。今年1至7月份,32个国省控河流水质监测断面优良比例为100%,同比提升9.4个百分点,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一河一策一图的“南阳实践”经验全国推广;
2021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76%,超额完成省定下降4.4%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0.88平方公里,完成造林478.25万亩,森林抚育790万亩,营造林总量位居全省首位。
这些做法 助南阳绿色转型
2021年,我市中心城区建筑垃圾产生量138.18万吨,资源化利用量110.21万吨,综合利用率为79.76%;各县(市)建筑垃圾产生量689.38万吨,资源化利用量572.51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1.98%。
全市11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今年谋划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4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9.5亿元,截至6月份,已完成投资20.26亿元。
在推广新能源交通装备方面,市中心城区公交车辆总数达到1359台,绿色能源车辆占比100%;加速推进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全市范围内已建成大型直流快速充电站101座,建成各类充电桩1680台,总建设功率达约10.4万千瓦。
截至7月份,全市新开工项目110个,共计320.07万平方米,其中,绿色建筑项目102个,共计307.22万平方米,新开工绿色建筑占比96%,远高于国家规定的70%占比要求。
在深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南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已取得项目建议书批复,正在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
完成造林3.6万亩、修复9万亩,绿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生态廊道154.87公里;
绿色出行比例已达77%,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已达86%;全市第一批404家机关单位顺利通过节约型机关验收,全市86%以上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已建成节约型机关。
全市新建民用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设计执行率和实施率继续保持两个100%。10年来,全市累计新增节能建筑3300余万平方米,年平均竣工节能建筑330万平方米,节约标准煤11.44万吨以上。
确定啦!我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这样干
加快构建全面覆盖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基础研究、研发应用和产品绿色设计,加快实施钢铁、水泥、化工、造纸、食品等传统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实现生产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着力补齐绿色制造需求侧短板;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在绿色制造体系创建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行绿色设计、创建绿色工厂、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广绿色制造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模式。不断加强绿色设计创新开发能力,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水平,持续提升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加强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推进绿色化项目改造。开展工业节能低碳技术、节水改造以及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等绿色化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项目库。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注意啦!我市建筑领域的发展愿景
一、严格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三、装配式建筑建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