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
天气虽旱,但大家心不慌
本报记者 于欢 文/图
8月15日下午4时,成片的乌云遮挡住烈日,镇平县杨营镇白庄村西南角的想念农场示范园内难得的不再“炙烤”。
在其间一片玉米地边,60多岁的当地村民白云秀和村民们正忙着为抗旱浇灌人员指引将清水浇往何处。
在他们身后,是一辆载水达25吨的消防车,一头汗水的镇平县消防救援大队现场负责人岳长青告诉记者,两台消防车不间断向该区域秋作物进行喷水灌溉,抗旱保秋是当下最重要的工作。
而在稍远处的玉米地里,几个自动喷灌机将清水均匀喷洒在庄稼上……
工作将近一个半小时,消防车内的水喷洒完了驶走装水,由乡里安排的洒水车驶过来继续灌溉。
“人歇机器不歇,确保秋作物喝足水。”杨营镇镇长薛艳旭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表示,全镇20个行政村由领导分包到人,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3.8万亩耕地秋收丰收。
村民白云秀对此表示感谢:“多亏了政府积极行动帮扶,再加上咱群众自救,天气虽旱,但大家心不慌!”
记者临走时,庄稼地里仍是一番抗旱保秋场面。返程途中,类似的镜头在镇平屡见不鲜。
据了解,该县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成立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并派出11个抗旱种秋、抗旱保秋专项督导组,加强对各乡镇(街道)抗旱种秋、抗旱保秋工作的服务指导。目前,全县所有农技人员全部下乡开展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开展抗旱播种保苗,并通过发放技术明白卡等措施落实各项田间管理措施,广泛动员群众,坚决克服靠天等雨思想。其次,挖掘一切水源,开展抗旱播种和抗旱保苗,做到能浇尽浇,至目前,全县开展浇水69万亩次,为夺取秋粮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卧龙区——
千方百计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本报记者 于欢
8月15日下午6时,见到卧龙区陆营镇杨庄营村村民刘荣粉时,她正领着儿子将灌溉水管放置在花生地里。一番操作后,她将地头的水井开关打开,无数条水柱从水管上的小孔向上喷射,恍若细雨般的水雾洒在庄稼上。
“这叫雾喷灌溉,也叫懒人管。”这名38岁的农村妇女笑着解释说,所谓“懒人管”就是将水管合理放置在地里,打开水龙头即可灌溉,省事省力。
在她右边是一大片长势喜人的玉米地,这是当地村民杨云绚承包的300亩玉米地的一块。老杨做农户相当精细,300亩庄稼他已经浇了三遍,浇一遍则耗时半个月。
“干农活就像干工作一样,你认真对庄稼,回报就是不一样。”陆营镇党委书记方文利笑着告诉记者,该镇由于基础水利灌溉设施较为齐全,政府抗旱保秋宣传动员到位,加上群众勤劳肯干,虽然面临干旱天气,但千方百计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减少旱灾损失,全力确保秋粮不减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整个卧龙区,发动群众投入到抗旱保秋工作,坚决克服靠天等雨的消极思想早已成为共识。该区加大组织人员、机械的工作力度,做到能浇尽浇,不漏地块的有序灌溉,确保秋粮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坚决打赢抗旱保秋攻坚战。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39万元,用于农田设施维护,投入劳动力8600人次,灌溉设备1.25万套,累计浇灌面积32.25万亩,全力做好“秋收、秋种、秋管”工作。
镇平消防车开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灌溉服务
卧龙区陆营镇灌溉现场
卧龙区陆营镇灌溉现场
卧龙区陆营镇灌溉现场
镇平县杨营镇灌溉现场
卧龙区陆营镇灌溉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