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为什么系列评论 营商环境篇
作者:  姜明安

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副中心城市建设

本报评论员 

建强副中心,营商环境是关键。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谁能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争先进位,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

一年来,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从发扬“金牌店小二”精神,奉行“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到推行“畅聊早餐会”助企工作机制,确立 “企业服务日”,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有耕耘就有收获,2021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排名,我市前进2个位次,居全省第8位。

虽然与以前相比,我们进步了,扭转了落后被动局面,但与省内最佳、国内一流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依然没有完全达到群众和企业的满意期待,企业满意度仍是短板。

为什么人家的营商环境能排在全省前列,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高,而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度不可谓不大,措施不可谓不硬,要求不可谓不严,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政府效能低、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我们差在哪儿?

表面上看差在经济数据,实质上差在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格局标准、能力作风和责任担当。特别是与国内先进地区干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相比,我们的干部还缺乏积极进取、加压奋进的内生动力,“守摊”意识浓,创新意识不足,对企服务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如在襄阳、宜昌等发展领先的地市,干部非常努力,优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与他们相比,我们的一些干部,“自甘平庸却成为一种习惯”。

建设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必须突破、必须打赢的硬仗。我们要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方位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奋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六最”营商环境。

狠抓问题整改。以省评问题整改为重点,持续深挖痛点堵点,逐项研究细化整改措施,逐一对账销号、整改落实;要举一反三、深挖细查问题的背后原因,加快补齐短板;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开展好专项整治。

狠抓对标提升。各部门责任单位,要依据我市出台的《2022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同时对标先进地区和《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实施方案》,对照清单、主动认领,狠抓落地实施。

狠抓效能提高。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最大限度精简审批流程,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尽快打破壁垒,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

狠抓反向倒逼。要深入开展市场主体“评市直单位、评重点科室、评基层站所”活动,对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开展专项行动,及时查处典型案例。

今年是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开局之年,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营商环境“保五争三抢第一”目标,躬身反思、对标找差,点燃斗志、冲刺攻坚,提效率、重实效,跑好发展“第一棒”。我们要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建设,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夺取“全年红”,以优异成绩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