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书 向中医药事业献礼
作者:  王平

展现中医祖庭医圣祠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展示仲景文化、仲景品牌的精髓

一部大书 向中医药事业献礼

本报记者 王平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南阳,不仅出风物、出文物,还出名人。张仲景是南阳名人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创建者之一。他与他的《伤寒杂病论》,写在南阳大地上,写进了中华文明,也写进了这部刚刚出版的大书——《中医祖庭》。

      昨日,记者釆访了《中医祖庭》主编、著名文化学者张兼维。他说,仲景品牌,是当代中国一个响亮的人文品牌,这一人文品牌,是由无数双温暖大手托举而成的。编辑出版此书,既是向中医祖庭医圣祠献礼,也是向发展进步着的中国中医药事业献礼,更是向关心关爱支持仲景事业的人们献礼。


一部大书,展现仲景文化内涵


      这部由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与张仲景博物馆联合推出、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书巨著,旨在为研究探索仲景文化、中医药文化提供借鉴,为南阳的仲景品牌战略提供支持。

      南阳是医圣故里,医圣祠是中医祖庭,历代医家、地方名士乃至全国的文化名家等各界学者呵护托举医圣祠,弘扬成就医圣祠,让医圣祠从传统的人文纪念地,上升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神高地和人文圣地。

      因为有张仲景在,有医圣祠在,南阳成为享誉全国、享誉世界的中医圣地,成为全国中医文化的高地,成为全国中医学术研究交流的基地。未来,南阳还将成为培养大国医的摇篮。

      张兼维介绍说,南阳是从1981 年开始举起仲景品牌这个大旗的。1981年,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南阳成立了“张仲景研究会”。从1981年开始,国家卫生部和省地市共同出资,重新整修了医圣祠。医圣祠整修一新后,1982年10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在南阳首次举办全国仲景学说学术讨论会,从那时起,仲景品牌就被定位在中国中医界的最高位置。1985 年,张仲景国医大学在南阳创建;2002年,第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开幕;2013年,又在南阳创建了中医最高学术论坛“仲景国际南阳论坛”……书中沿着年代的发展,将仲景品牌的构成、这些年南阳所做的能够支撑仲景品牌的实践,进行了有序展示。中医怎样服务当代,怎样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南阳是一块试验田。从文化角度看,南阳以仲景品牌为核心的 “中医医疗、中医保健、中医教育、中医产业、中医科研、中医文化”六位一体协同并进的实践,作为一个完整的中医发展模式,直接写入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张兼维说,从新中国成立到2016年,总结中医的经验,就是这六个字,这是南阳提供的宝贵经验。

      仲景文化是什么?仲景品牌是什么?仲景精神是什么?这些年,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中医祖庭》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对医圣祠这些年在仲景品牌建设方面所作的贡献,社会各界对医圣祠仲景品牌的关心关爱支持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概括,读者读后,会对仲景品牌有一个感性的了解,可总结出自己心目中的仲景文化和精神。


5 个部分,展示仲景品牌精髓


      《中医祖庭》从众方之祖、圣祠春秋、传承圣业、万祀千龄、玉振金声5 个方面,展现了中医祖庭医圣祠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展示了仲景文化、仲景品牌的精髓。这5个方面互为补充、融容和合,力争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比较直观、比较全面地浸润于博大精深的仲景文化中,能够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笃远。

      医圣祠收藏有伤寒学派各种版本以及中医学各种书籍上万册。在“众方之祖”部分中,读者可以了解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杂病论》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 流传至今,有影响的版本有十多个。医圣祠珍藏有近代大医家黄竹斋发现整理的,由著名爱国人士、大收藏家张钫捐刻的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 全套木刻版,这是医圣祠的镇馆之宝,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文物。

     《南阳县志》记载,宛郡东高阜外,有仲景故宅,仁济桥西有仲景墓。“圣祠春秋”部分,讲述了医圣祠的历史沿革、建筑景观、雕塑、碑刻、楹联、匾额及医圣祠举办过的各种专题展览,从方方面面客观反映仲景品牌、仲景文化。

      传承仲景学说,弘扬仲景精神,光大仲景事业,是南阳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当代中医界的光荣使命。“传承圣业”部分告诉我们,中医的复兴,不只是中医诊疗技术的改良,不只是中西医学科的结合,它是坚持以仲景精神为核心的“医、保、教、产、研、文”六位一体的全面深化的整体发展。当代中医药学的进步发展,当代中医药的“南阳模式”的实践,成就了“中医祖庭”这个享誉全国的黄金品牌。

    “万祀千龄”,令人景仰。相传,农历正月十八是医圣张仲景的诞辰。每逢这一天,百姓都会聚集到医圣祠,献香拜祭、诚祷祈福。百姓游园看大戏,地方中医药界在医林会馆进行医术交流,为百姓义诊施药。南阳举行了多次国家级和国际级的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每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到医圣祠祭拜仲景先师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南阳的中医院校每逢开学季,都会组织新入学的学子到医圣祠祭拜仲景先师。“医圣张仲景祭祀”,已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振金声”则展示了医圣祠丰富的书画收藏。这些中医大家、文化大家、书画大家的墨宝,是医圣祠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也是张仲景博物馆乃至南阳的一笔珍贵文化财富。


融媒特色,扩大书的文化外延


      《中医祖庭》主编张兼维是文化大家,是仲景文化坚定的传承者,很早就尝试推出“中医祖庭” 的品牌。他为医圣祠撰书的碑碣牌匾,创作的《医圣颂》歌词,为弘扬仲景文化编辑的书籍,为纪念医圣所做的一系列策划、创意等,都已成为仲景文化的经典。

      对张兼维来说,编书虽累,却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他认为,虽然当下的文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但书籍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文明传承记录的手段。张兼维具有丰富的编辑经验,他主编的《南阳汉画像石墓》,获得河南省出版一等奖;主编的《中华医圣》(上下卷)、《伤寒论浅歌》《金匮浅歌》等,在学界影响很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还是一位书法、篆刻大家,对书籍的装帧设计也颇有研究。此次编辑《中医祖庭》,他着力把现代的先进技术、新的传播手段应用到书里面,扩大书的文化延伸范围。因此,这部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一部集“图、文、码”为一体的创新型融媒体书籍。

       书中收录了32个视频、音频,这些视频音频内容丰富,包括2004年在央视播出、时长近30分钟的《中华医圣》专题片;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演唱的《医圣颂》;南阳中医十大名师之一、张仲景国医大学第一届学生樊纪民,以《用创新理念探索现代中医教育的张仲景国医大学》为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张仲景国医大学、仲景书院的意义和价值;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张胜忠谈《伤寒杂病论》不同版本的价值和影响;医圣祠的讲解员们对医圣祠重要建筑、碑刻、楹联、匾额的讲述;近一年多来由我市著名的艺术家们作词作曲演唱的关于仲景题材的新歌等。这些视频音频制作精良,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编辑者的精品意识和责任意识。

      总之,弘扬仲景品牌,让世人看到中医的魅力所在,这,既是中医祖庭医圣祠的精神价值,也是《中医祖庭》这部书的文化使命。



1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