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通版稿和图片
作者:  政务融媒部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  服务副中心城市建设(通栏题)

 

编者按

 

自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驱动放在“三大支撑”的首位,将实施“创新创业行动”放在“十大行动”的重要位置,为我市科技工作促进南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各县市区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结合实际分类施策,创新方法,狠抓落实,亮点频现。今刊发部分部门、企业的突出成绩、典型经验,促进各县市区相互学习借鉴,带动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狠抓“七项工作”落实,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效为建设省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市科学技术局

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年上半年,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狠抓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3.57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5%;建成省院士工作站3家,居全省第一名;备案国家科技型企业744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00%。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挂牌运行,“双创”大赛永泰磨具和金博减振获得全国赛优秀企业奖,受到市委书记、市长贺信表扬。

做好科技工作的科学谋划和精心组织。围绕省“十大战略”和市“十大行动”研究制订《南阳市创新创业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科学谋划“十四五”全市科技工作,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开局良好。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力度。上半年共组织各种科技政策培训会30多场次,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44家,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落实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奖补资金1080万元,新培育省创新龙头企业8家、“瞪羚”企业6家、高新技术后备企业150家。大力支持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目前全市678家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通过省统计局认定,覆盖率达到41.09%,位列全省第三。

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精准对照、简化流程、倾心服务和全力支持,今年上半年我市共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35项、经费4000万元以上,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纳入省科技项目立项支持,这标志着我市在光电、先进制造、中医药等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全国、全省先进水平。争取2022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14项、省重大科技项目2项、省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6项、省“揭榜挂帅”项目3项,分别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院士工作站建设开创新局面。成功引进许为刚院士、谯仕彦院士、王占国院士“三大团队”,建成“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育种院士工作站”等今年上半年河南省唯一的3家院士工作站,在绿色食品、生物技术、光电等产业依托院士团队发展“院士经济”,引领我市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开局良好。社旗华牧“伏牛山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战略联盟”获批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光学集团“先进光学与功能镀膜中试基地”获批河南省中试基地。依托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院学院积极筹建南阳张衡实验室、张仲景实验室,积极推进天冠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建重塑。加强与省科学院的对接联系和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的作用,着力在一流创新项目、人才、成果等方面率先突破。双创载体取得新进展。我市双创新载体总数达到37家,其中省级以上22家。组织开展2022年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企业达到159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成绩。产学研合作全面推进。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技术需求,上半年共开展对外科技对接交流活动10项,促成签约6项。引进外国智力获得突破。南阳师院“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技术研究”、南阳理工“面向智慧城市的养老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获批河南省引智项目,争取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资助项目1项。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金融工作实现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交流,多次与市金融局、郑州银行等对接沟通,研究制定南阳市与郑州银行合作开展地方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实施方案,为做强做活南阳科技金融工作设计了规划书、路线图。深入官庄工区、方城县等开展科技金融政策宣讲,通过培训指导,2022年上半年我市共争取省“科技贷”贴息奖励资金113万元,争取“科技贷”项目20个、银行放贷7400余万元。

今年下半年,市科技局将着力抓好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凝炼一流关键技术、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汇聚一流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放式科技创新七项重点工作,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效为建设省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中光学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引领南阳数字光电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光电产业作为新兴的光子学和电子学交集领域,更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几年,河南省委与南阳市委主要领导、两级政府科技部门高度重视光电产业科技创新,对中光学集团科技创新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中光学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取得了显著成绩。

领导支持增信心

近年来,省市各级领导高度关心和支持光学集团科技创新,特别是2021年11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莅临中光学集团考察调研,鼓励公司抢滩未来,树立品牌,立志成为头部企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带动产业链集群高质量发展;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多次到中光学集团调研,现场解决问题,助力科技创新,鼓励公司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担当南阳光电产业链“链长”单位,带动南阳光电产业发展。领导的殷勤期望和大力支持,为公司科技创新增强了信心,注入了活力。近几年中光学集团持续在科技创新上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投入占比一直保持在5%以上。

项目支持添动力

近年来,在河南省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在省科技厅和南阳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光学集团承担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4项,得到政府科研资金支持;取得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微纳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批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中光学集团借助省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加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力地提升了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公司申请专利从2019年42件增长2021年91件,其中发明专13件增长32件,专利申请件数年复合增长保持在47%以上。

平台支持助加速

2021年,在省市两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光学集团成功申报“河南省功能薄膜微纳超构表面技术创新中心”,并新增河南省功能薄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激光数字投影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研发平台。

2021年12月28日,中光学集团与河南省科学院正式签约共建“河南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实现数字光电“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对接。

今年,中光学集团先后成功申报“河南省先进光学和功能镀膜中试基地”和“河南省量子级联激光器院士工作站”。

中光学集团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平台9个,为公司建立研发高地,实现“1+2+N”数字光电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人才支持夯基础

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力之源。中光学集团依托河南省科学院的政策和体制优势,借助河南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引进半导体光学人才;依托院士工作站,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借助南阳市诸葛英才计划、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行动、优秀青年人才储备行动、南阳在外人才回归行动等多项人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几年,中光学集团引进博士5人、硕士58人、一流大学毕业生69人。现有国家特殊津贴专家9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南阳市拔尖技术带头人8人

政策支持强保障

省市两级政府出台系列配套政策,保驾护航数字光电产业创新发展河南省出台《关于支持南阳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制定数字光电产业发展的“1+10+N”的战略规划,支持南阳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功能薄膜微纳超构、微纳光学器件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省科技厅、工信厅制定《关于支持南阳数字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南阳市发挥光电产业核心技术优势,支持南阳建设成为全国光学元组件基地,打造千亿级数字光电产业集群;南阳市制定《数字光电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促进光电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数字光电产业链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中光学集团积极用好省市政策支持,发挥南阳光电产业链“链长”单位优势,大力推动公司创新发展。

省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光学集团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引擎,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营业入从2019年25.5亿增长到 2021年41.2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6%,科技创新之力助推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科技赋能助力淅川县域经济

 

2022年,淅川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紧紧围绕创新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政策资金争取等工作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育高企,壮大创新市场主体。今年,淅川县持续做好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工作,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手,引导企业成长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而逐步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龙头企业、上市企业。目前,该县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1家,位居全市第一方阵。

建平台,增加企业创新载体。淅川县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提升该县企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抓手,以平台集聚人才、技术、项目等资源,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利用南阳师院淅川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依托南阳师院400余名博士及多个专家团队,实现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工作水平提升。

  上项目,争取政策奖金支持。围绕重点企业,瞄准创新发展贴息、省市重大科技专项、企业研发补助、创新券、创新引导计划等科技创新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改技术、上项目、争资金。

下一线,助力乡村振兴。继续将科技特派员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予以重抓重推。推动“三员一团”服务纵深发展。目前,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60余场次,培训群众3500余人,大大提升农业科学种养水平。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督导。乡镇发放特派员服务手册,不定期下乡对特派员服务进行督导。

寻合作,提升企业研发水平。推动河南工院与淅减公司、淅建公司深度合作,福森药业与张伯礼、钟南山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对古典中药二次开发。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开发难、成果引进难、高端人才缺乏等难题,提升了企业研发水平。

  今后该县将继续落实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积极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集聚作用,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和内部培育力度,克服技术人才缺乏制约。持续做好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工作,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争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淅减公司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走高端制造之路

 

目前全球汽车行业正处于重大变革的风口浪尖,汽车正在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舒适化”发展,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淅减公司结合企业实际,坚持以人才引领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走高端制造之路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坚持科技创新路线成功收购了意大利威奥斯图减振器公司,使淅减公司的装备自动化水平和研发能力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建成了淅川、南阳、上海、意大利四个研发中心。清晰定位四个研发中心的职能,形成国外和国内优势互补,保证了公司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行业领先。公司通过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的评审,分别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工信部减振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河南省车辆减振器系统创新中心、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汽车减振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市中试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行业的标准制定权。为了吸引到更优秀的人才,公司今年在上海为研发中心购置了3000多平方米的研发用房。

坚持主动拥抱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拉长产业链条,坚持“向智能电控悬架系统转型(ADS系统),全主动悬架系统(FAS)和电控空气悬架系统(ECAS)转型”的产品路线。淅减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具备系统开发算法、ECU控制器、电磁阀减振器、传感器、空气弹簧和整车调校能力的中国减振器公司。通过上海和意大利研发中心共同努力,成功开发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阻尼自动连续可调减振系统(简称ADS),这一系统是智能驾驶的重要组成部分,淅减公司是唯一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成功拿到了上海汽车、二汽岚图、红旗、一汽大众、广汽等大批量的ADS系统的订单今年2月份在淅川工厂新建的ADS生产线已经投入批量生产。最新一代的全主动悬架系统(FAS)和电控空气悬架系统(ECAS)正在意大利研发中心开发,预计2022年底开发完毕。

坚持国际化,快速进入国际知名汽车公司配套体系。通过持续的努力,淅减公司已经成为法国PSA(和雪铁龙)公司的全球供应商目前正在给该公司的西班牙工厂和摩洛哥工厂开发6款减振器。同时,淅减公司还是德国戴姆勒商用车减振器的全球供应商。淅减公司和意大利欧凯普汽车悬架系统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正在淅川建设。通过合资建厂,逐步实现给客户提供悬架集成供货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坚持做强做大地铁、火车和高速列车减振器,实现资源共享前提下的产品跨界。淅减公司全资收购了意大利的WA公司,该公司在欧洲供应火车和高速列车减振器。淅减公司把该公司的技术引入国内,生产和零部件采购实现国产化,成功进入中车集团的四大车辆厂的配套体系,成为中车集团标准化地铁、时速超过160公里/小时以上火车和高铁的唯一的民族品牌减振器供应商,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解决了国外公司对中国火车、高铁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

如今,淅减公司下辖包括淅川、南阳、上海、意大利等7个子公司,具备年生产2000万支汽车减振器、30万套汽车弧齿、10万支轨道交通减振器的研发和生产能力,40多家车辆厂配套汽车和轨道交通减振器,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8%,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下步,淅减公司将按照自己的发展思路,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致力于成为世界知名的电控悬架系统制造商,并逐步进入全球减振器行业前3名进而实现“哪里有汽车,哪里就有淅减”的伟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