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的“精神粮仓”
作者:  全媒体记者 廖涛 王修文 通讯员陈雷

南召: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的“精神粮仓”
全媒体记者 廖涛 王修文 通讯员陈雷
8月2日一大早,忙完家里的农活,家住南召县留山镇的杨清玉约着邻村的左长生,骑着电动自行车,不到5分钟就来到附近的土门村农村书屋,开始享受文化盛宴。
“我从小就爱看书,涉猎面非常广,原来只能到县城的书店泡一会,现在村里农家书屋的书越来越多,品类越来越齐全,离家还近,只要有空闲,我都会天天来。”杨清玉说,他兴趣爱好广泛,书法、科普、理论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农家书屋的书都能满足他的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不仅有我喜爱的书法学习类书籍,为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还免费为我们提供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杨清玉还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每到农闲时,杨清玉就和周边村的书法爱好者相约在一起,十几个人相聚在土门村农家书屋,大家一同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临帖交流、探讨技法、取长补短,参加这样的笔友会是杨玉清最为惬意的事。
土门村图书管理员马克介绍,土门村有图书4000余册,涵盖理论、科技、艺术、少儿、时政、农技等上百种类别,县里根据各村群众的需求,每年新购置一批图书充实书屋。他说:“爱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书屋越来越红火,村民们在这里看书、下棋、喝茶,围坐在一起沟通交流。孩子们都放暑假了,这里也成为了孩子们的精神乐园。”
南召县在15个乡镇、310个行政村建设了农家书屋,实现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平均每个农家书屋藏书量都在1500册以上。书屋采用“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6小时,法定节假日保证正常开放。探索实施“百姓点单”式服务,加大群众自主选书比例,创新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不断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南召县南河店镇龙王庙村,走进位于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院左侧的的农家书屋,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村民们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隔壁的道德大讲堂里,村里的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讲着身边的好人好事;设在大院正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群小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饶有兴致地了解该村自建国以来几十年来的辉煌历程。
近年来,南召县紧紧围绕“建好”“用好”农家书屋,坚持“书屋跟着农民走,书屋跟着时代走”,持续升级完善农家书屋软硬件,以农家书屋为平台,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系列文化活动,创新“主题党日”“微型党课”,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举办涉农政策、农业技术讲座等助农培训活动,帮助解决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农家书屋吸引力。
“我们以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家书屋建设与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充分整合农村各类文化资源,持续建强基层文化阵地,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粮仓’,乡村振兴路上的‘加油站’。”南召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李大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