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借长风乘势起 奋力夺取全年胜
——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精神解读
本报记者 王鸿洋
“建强副中心、奔向新辉煌”的大幕已全面拉开。
7月30日召开的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提出,我市经济工作要大力实施“33211”工程,即每年全市新增3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新招引落地3个超百亿元的制造业项目;每个县市区新增2个产值超十亿元的企业、新招引落地1个超五十亿元的制造业项目、新增1家挂牌上市企业。
全市上下要紧盯目标任务,以竞进状态、拼抢姿态,全力争第一、做唯一、创一流,决战三季度、确保全年胜。
聚力招大引强 积蓄发展势能
招商引资,历来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抓手、是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突出招商为要、项目为王,招大引强、招先引优、招新引特,扎实推进“三个一批”,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千方百计引项目。“五大战区”招商特别行动组要尽快配齐力量,组长要切实担起责任,让专班运转起来,瞄准三类500强企业,大力发扬“六皮”精神,用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等。各县市区、各产业链链长要注重与各个战区做好联动配合,统筹招商力量、共享信息资源、凝聚攻坚合力,加快大项目、好项目招引实现突破。
聚精会神推项目。坚持“周例会、月签约、季集中开工、半年观摩、年终总评”机制,全面落实“八快两提”,探索推广重大项目全流程帮办等服务模式,用好“四保”白名单制度,力争174个省重点、720个市重点和下半年新开工项目10月底前大头落地。持续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力争全年新谋划超亿元项目1000个以上,符合省重点项目储备条件的不低于300个。
延链补链强链 凝聚发展动能
21个重点产业链是产业培育的重中之重。会议要求,产业链链长、产业联盟会长、行业秘书长“三长”要切实发挥作用,协调解决好瓶颈问题,以企引企、以链补链,确保每个产业链都有明确的产业链图谱、招商图谱、年度计划和重点支撑项目。
重抓延链补链强链。数字光电产业链要加快推进光学玻璃生产基地建设,抓好豫信电科10亿片中小透镜项目,着力引进福耀玻璃等头部生产企业,重点促成整装整机企业落地,尽快形成千亿级规模。其他各个产业链也都要比照学习,理清发展思路,快速扩量提质,拉粗拉宽拉长链条,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加快布局创新链。把创新赋能作为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和高端科研平台引领作用,加快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各产业链要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支持企业在发达地区建立“科创飞地”,力争做到有知名院士加持、大院大所加盟、科创团队加力。
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把准产业走势,看准发展趋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大力引进一批高精尖项目落地,推动战新产业迅速形成支撑、未来产业抢滩布局。依托牧原、想念、仲景等龙头企业,抓紧谋划布局一批预制菜产业园区,带动肉食品、粮油加工、食用菌等产业链发展壮大。
育强市场主体 护航经济大盘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稳住市场主体、育强市场主体,就是护航经济大盘的关键。
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行动。实施大企业培育“头雁计划”、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登高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倍增计划、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持续完善“创生个、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300家。加快推进想念食品、驰诚驾校、利欣制药、中天防爆、金牛彩印等实现挂牌上市。各县市区紧盯每年培育一家上市企业的目标,加压增责、一企一策,尽快实现上市企业空白县全面清零。
严格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按照“快、直、准、实”的要求,持续抓好各领域各行业优惠政策的落地落实,特别是接续抓好三季度新启动实施政策的落实,努力为市场主体降压减负。
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把高质高效解决问题作为“金标准”,切实用好企业服务日、“畅聊早餐会”、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载体,健全助企纾困政策兑现“直通车”制度,帮助企业纾难解困、降本增效。在依法依规前提下,优先推广使用本地企业优质产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动员市县党员干部广泛参与,尽快将全市18.5万家企业全部纳入包联范围。
积极协助开展产销对接。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联合省、市相关行业部门,加快建立区域性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跨市域、跨行业对接活动,带动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确保供应链产业链微循环安全。
锻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开展好星级工业企业评定,让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有荣誉、有地位,遇到问题有人帮、有地方诉苦,最大限度释放企业家干事创业、创新创造的激情活力。
做优城市品质 提升城市能级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龙头”,城市的吸引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会议提出,要把提升城市规模能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市本级意识,按照“精筑城、强功能、优管理、兴产业、广聚人、惠民生”的要求,加速中心城区“起高峰”。
以重点规划编制为突破口,提高承载力。抢抓本次国土空间规划第二、第三轮“三区三线”划定的窗口期,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力度,努力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以重点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增强支撑力。加快推进电驱产业园、中德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园、仲景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尽快出形象、见实效。
以一河两岸打造为突破口,提升档次品位。坚持两岸并举、携河发展、多组团引爆,提速名人馆文创综合体、白河湾国际康养城、南阳迎宾馆、牧原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圈经济、会展经济、楼宇经济、文创经济,让白河一河两岸成为南阳的“外滩”“陆家嘴”和“网红打卡地”。
以城建“十大工程”和“清洁城市、美化家园”攻坚行动为突破口,加快更新提质。强力推进16个片区开发改造,尽快打开局面。深入推进“1050”第二阶段12项攻坚行动,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打造全省最干净整洁的城市。
示范带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深化“三化三制”改革,采取“专营店”发展模式,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亩均效益,在全省开发区评比中争先进位。
推进区域性消费中心建设。抢抓补偿性消费集中释放的关键期,出台促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加快招引布局一批品牌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名副其实、具有吸引力的区域消费中心。积极推动消费向农村延伸,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00亿元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保障是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会议要求,要认真围绕企业关切的问题,精准搞好服务,切实帮助企业破难解困。
着力破解供地难问题。加快建立土地储备引导资金池,高效利用、滚动流转、稳步扩规,力争年底前储备产业用地5000亩以上,今后动态保持在10000亩以上,做到“熟地等项目”“落地即开工”。
着力破解融资难问题。抢抓政策机遇,加大谋划包装力度,积极向上汇报对接,最大限度用好专项债和产业基金、政策试点资金和重大项目资金等,为项目建设提供强力资金保障。建强市属国有功能类平台公司,增强融资能力,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依法依规撬动激活各类社会资本,做到“融到钱、干成事、合规定、不出事”。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对反思查摆出的问题进行再审视、再梳理、再具化、再实化,推动整改工作快落实快见效。对接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改革创新优服务,确保清单之外无审批、大厅之外无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切实给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让群众得利。把市场主体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金标准”,常态化开展市场主体“评市直单位、评重点科室、评基层站所”活动,倒逼服务质效提升。
聚焦民生实事 守牢安全底线
市域社会治理,是关乎城市经济发展、公共事业发展、基本民生、社会矛盾化解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追求——幸福和平安,是群众永恒不变的内心期盼与现实追求。
坚决防住疫情。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常态常备、常抓不懈,严格落实常态化核酸检测+场所码+电子卡口等防控措施,在防住疫情的基础上,做到企业不停产、项目不停工、商贸不停业、物流不停运。
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抓紧抓细抓实国家15条硬措施和省50条具体措施,持续强化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燃气、供电、城乡房屋、危化品等重点领域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20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10月底要全面完成。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强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问题楼盘处置化解要劲头不松、接续攻坚,确保10月底前彻底扫清遗留。
守住安全稳定底线。严格落实防汛工作“123”“321”要求,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举措,坚决守住防汛工作“金标准”。以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为主线,统筹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稳定、金融风险、舆情引导、反恐维稳等,深入推进“三不五零”平安创建,深化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化治理,定期分析研判会商,常态化开展地毯式、网格化风险隐患排查。
稳定经济大盘、优化营商环境,是发展所需、民生所系,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全市上下要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不动摇,以“翻篇归零”的姿态,以“奋发进取”的状态,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拼搏进取,决战三季度、确保全年胜,推动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起势、加力前进、加速见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