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近年来,镇平县法律援助中心精准服务“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推出三项服务民生新政,把法律援助服务主动送上门,将服务做在百姓开口前。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对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且无法在线申请办理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体,实施预约上门服务;二是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现场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办理法律援助手续;三是联合司法所,借力大数据,开展危困人员排查,主动发现矛盾纠纷、依法保障“沉默的困难群众”的权益。
上门服务 让法律援助更有温度
“没想到坐在家里就能申请法律援助,真是太方便了,谢谢你们大老远来帮我!”张老汉1943年生人,系五保户,内乡县居民。在镇平县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腿骨骨折,肋骨多处骨折,肇事方拒绝支付任何费用。张老汉迫于无奈向镇平县法律援助中心求助。
了解这一情况后,镇平县法律援助中心采取上门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驱车60多公里前往内乡县某养老院,并进行现场办理法律援助手续、代写诉状、网上立案等,最大限度地为其提供便利。
“虽然我们人手不足,大量上门服务会一定程度影响正常的业务工作,但我们就是要负重前行,让更多的困难群众通过法律援助,感受到法律的温暖。”镇平县法律援助负责人说。
2021年以来,镇平县法律援助中心开展预约上门服务45次,针对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实行电话预约办理法律援助申请服务,通过制作了法律援助服务指南,公布法律援助中心的地址、热线电话等,借力“法律服务乡村行”和“一村一法律顾问”活动,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为困难群众寻求法律援助提供方便,让困难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法律援助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宣传造势 让法律援助更有广度
“老板欠我们百十号人的工资,要了好几年要不来,没想到正好碰到你们在宣传,当场就给我们援助,而且没过几天都解决了,法律援助真是个好政策!”在“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系列宣传活动现场,李某某向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反映,其系河南建业集团镇平某项目工地的农民工,该项目由建业集团发包给一劳务公司承建,该劳务公司拖欠了110余名农民工半年多的工资。
为了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农民工及早拿到工资,法律援助中心现场受理农民工法律援助申请,仅用一天时间,该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完成了证据收集、诉讼代表推举、代写诉状和立案工作。同时启动与法院的“法律援助+诉讼调解”协作机制。不到十天时间,通过调解方式结案,110名农民工顺利拿到了工资。
进城务工人员欠薪事件易发频发,法律援助不仅是办好每一起农民工欠薪案件,更要让法律援助能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想得到、用得到。镇平县法律援助中心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下开展法律援助“法援惠民生”宣传活动,线上在局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发布法律援助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受众率,让法律援助更加有效维护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走访排查 让法律援助更有精度
为确保困难人群的应援尽援,镇平县法律援助中心采取“脚底板+大数据”的方式,一是联合各乡镇街道司法所,对掌握的现有危困人群采取面对面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危困涉法涉诉问题;二是建立与县信访局、民政局、残联、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比对,对潜在风险人群主动上门服务,解决法律需求。
为守护夕阳,解决困难老人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问题,法律援助中心在开展“特困老人养老问题排查专项行动”中,发现91岁高龄的张某兰,与刚成年的孙女黄某相依为命,膝下三个儿女无人照看,双方经镇司法所和村委员多次调解,成效甚微。由于老人担心起诉子女后,母子关系将会进一步恶化。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耐心向老人解读法律规定和讲述社会伦理道德,打消老人顾虑并征得老人同意后,法律援助律师将三个子女告上法庭,经过庭前调解,由三名子女轮流照顾老人,双方在调解书上进行了签字确认。
镇平县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社会关系“调节器”、公平正义“防护网”,从以往“等申请、靠通知”的被动服务到为困难群众定制纾困方案的主动服务,法律援助有效应对新形势,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重要举措,为县域社会发展营造优质的法律服务环境。
编辑:镇平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