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她用爱心撑起一片天空
本报记者 张玲 文/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残疾人需要帮助,可坐在轮椅上的她却反其道而行之。
董传秀,一位高位截瘫、平时只能坐轮椅的残疾人,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今年54岁的她,一直坚持读书写作追逐梦想,在爱心公益的路上不停地传播着正能量。
是什么力量让董传秀克服重重障碍,数年如一日播撒爱的种子?7月23日,记者来到麒麟路董传秀的家中,倾听她的故事。
铭记一份感动 一心回报社会
在城区麒麟路荔鑫园小区里,有一个由车库改建的房子,这就是董传秀的家。
年轻时的董传秀健康美丽,聪明能干,然而20多年前的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她下肢瘫痪。这场变故,颠覆了她的生活,令她陷入悲痛,对生活绝望,不想走出家门、不愿和别人讲述身体情况,成为其当时的生活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封闭,“后来,我就在家里看小说,记笔记,写读后感,一边读书一边学习。”董传秀说,在父母家人的陪伴与鼓励下,她那段时间在《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四川青少年文苑》等省内外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00余篇散文与诗歌,并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还自学了国画,也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在生活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不时会来看望我、帮扶我、鼓励我。”董传秀说起往事依然难掩激动,这些爱心人中也有残疾人,他们给她送来生活用品及钱物,其中一位残疾人朋友还给她送了一辆轮椅,让她特别感动。
那份感动,董传秀深深铭记。“我真的不想只做一个受助者,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她暗下决心,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帮助其他人。“腿有残疾,但我的手能做事。”董传秀说。
在亲戚朋友和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董传秀逐渐从苦难的深渊中走了出来,终于又绽放出自信、美丽的笑容。后来,她与残疾人朋友建立了QQ群、微信群,在群内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并尽力去帮助同样有困难的人。
我想活成一束光 竭力照亮更多人
做公益不易,残疾人做公益更难。
在2017年底,在朋友的引荐下,董传秀加入了一个名为“爱传递”的爱心公益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她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身有残疾但坚持做公益的爱心人士,董传秀为他们不向生活低头、坚持把爱与温暖送给更多人的行为感动着、激励着。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我想活成一束光,竭尽所能去照亮更多人,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董传秀说,从那以后,她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走上了公益路,把爱的种子传递给更多的人。
为了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董传秀还利用互联网及接触到的公益资源,建立了一个公益助残微信群。在群里,她和残疾人朋友经常帮忙转发寻人、寻物启事;遇到失落的残疾人,她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劝解开导他们,给予他们最真切的关怀。
2018年春天,她在微信群内看到一名群友转发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白河街道双铺村,有一残疾人因家庭困难无钱医治的消息后,立即组织群友捐款、捐物,并亲自送到病人手中,还与病人成为了朋友,直到现在还有联系,常常会在过年过节时前去看望。
“其实那时,我的生活也很艰难,常常为生活拮据、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而发愁。”董传秀回忆往昔泪流满面,为了生活,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她吃过爱心粥、穿过百家衣、捡过废纸箱、卖过卷烟,但是她依旧保持着一颗爱心,乐于奉献,以回馈社会为快乐,以帮扶别人为己任,坚持节衣缩食做公益。
一个人活着总要有梦想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董传秀的坚韧和乐观感染了很多人。50多岁的王女士因病瘫痪在床,她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董传秀和同伴多次来到王女士家中,用自身经历和乐观精神耐心开导,鼓励她多看书看报,走出家门结交朋友,终于让王女士重燃希望,并且也加入了爱心公益团队。
不断传递爱心 唤起更多公益之心
“这个奖牌是‘爱传递’公益组织颁发的,这个证书是在征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走进董传秀家,最显眼的是那厚厚的一摞证书和奖牌,这些都是她这些年坚持写作和做公益的印证。董传秀还有一本非常宝贵的日记本,里边记录着她这些年来帮扶过她和她帮扶过的名单,“记者同志,你一定要帮我谢谢这些爱心人士,如果没有她们的支持,我是有心也无力助人呀。”
在董传秀的耳濡目染下,她的两个孩子都热心公益,如今,女儿已经出嫁,9岁的儿子特别懂事,能帮助她做家务,还会细心地照顾她,并经常跟着她一起去做公益。
“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我希望唤起人们的公益之心,去帮助更多的人。”董传秀说,坚持做公益让她看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体会到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这句歌词的真正意义。在充满温暖、欢乐的公益活动中,董传秀在一步步地成长着,她播下了一颗又一颗爱的种子,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幸福之花。她救助的对象有限,给他人带来的关爱无限,给社会带来的温暖无限。
向记者展示证书和奖牌
儿子帮忙洗衣服
董传秀在病床上自学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