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外出打工漂泊20余年,如今生病陷入困境被送回家乡,南阳民政部门伸援手—— “最暖心”救助, ,今生难忘
作者:  周梦

他外出打工漂泊20余年,如今生病陷入困境被送回家乡,南阳民政部门伸援手——

“最暖心”救助,今生难忘

本报记者 周梦  文/图

“你在这里生活怎么样?还住得习惯吗?有没有按时进行恢复锻炼?”7月20日,在宛城区医养结合康复托养中心,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一科科长段中元专程前来看望救助对象胡长江,鼓励他重拾信心,开始新的生活。

IMG_3961.JPG

精心照料

突发疾病,让他无所依靠

胡长江是我市宛城区瓦店镇人,今年44岁,幼年父母早亡,一直跟着伯父长大。1996年,18岁的他选择外出打工,20余年来,从未返回过家乡,也从未和家中的亲人联系过。

胡长江先后在新疆、陕西等多地辗转,因没有一技之长 ,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后来在工友介绍下,他来到山东省威海市,长期在威海市靠打零工为生。

“人口普查时候让我回来办理二代身份证,我也没好意思回来。”因为在外地的发展并不理想,胡长江一直不愿回到家乡。2014年,他因未办理二代身份证,户口被自动注销。2020年,家里的房屋也因年久失修,作为危房被拆除,耕地也被村集体收回。

“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差的时候生活都不能保障。”胡长江告诉记者,因为没有二代身份证,他不能被工厂、企业接纳,加之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山东省威海市打零工,从事一些砸墙之类的出卖力气的工作,因此收入也不稳定。

1月30日,胡长江突发脑梗,被工友送往山东威海市立医院进行救治。治疗期间,医疗费用让本就积蓄不多的他更捉襟见肘。一个偶然因素,威海市民政部门了解到胡长江的情况,便根据相关规定,将其送返家乡。

兜底保障,解他后顾之忧

2月16日,胡长江在山东省威海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返回家乡,来到南阳市救助管理站。

 “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行走,只能躺在床上。”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一科科长段中元这样向记者形容胡长江被送回南阳时的状态。

胡长江回到南阳后第一时间被送入市救助管理站定点医养结合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年纪轻轻,就得脑梗了,我都不想治疗了。”胡长江告诉记者,在康复期间,他一度怨天尤人,对生活丧失信心。

得知此情况的段中元并没有放弃胡长江,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医院看望胡长江,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励他进行恢复锻炼,让他重拾生活信心。最终,胡长江慢慢好转起来,拄着拐杖能自己行走,吐字也清晰了,生活能基本自理了。

“身体要恢复,但户口、社保、低保也要给他办。”段中元告诉记者,胡长江因为种种原因户口被注销,因身体原因也没有了收入来源,他们只能联系胡长江户口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帮助胡长江恢复身份,办理相关证件,让他享受政策的帮扶。

从市救助管理站得知胡长江的情况后,胡长江户口所在地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走访、摸排,确定真实情况,并按照相关政策,一步一步为胡长江恢复身份,办理相关证件。

最终,胡长江的各种证件全部办理完毕,也纳入相关政策帮扶对象,享受政府“兜底”保障。“他现在是我们的脱贫监测户,有我们兜底,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宛城区瓦店镇邓官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邓志国告诉记者。

IMG_3938.JPG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妥善安置胡长江(中)

妥善安置,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7月13日,对胡长江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他的相关证件办理完毕后,经多方协调,他被转送至宛城区医养结合康复托养中心,享受“四集中”救治。

“只要他好好恢复,如果身体情况允许了,我们将帮他找工作。”邓志国告诉记者说,胡长江目前在宛城区医养结合康复托养中心属于政府全管,毫无后顾之忧,如果他的身体恢复情况良好,政府将帮助其进行技能培训,并帮助其找企业进行务工。

 “他这手还能恢复,我给他按摩时感觉有希望,只要他好好配合我们。”护工李大姐对前来探望的段中元说道。听到护工这样说,段中元放心了。

 “经过我们的检查,胡长江目前状况良好,只要配合我们治疗,恢复希望很大。”在宛城区医养结合康复托养中心,王医生告诉段中元,胡成江在这里,受到医护人员及护工的贴心照料。

“未来还很美好呢,一定要加油。”分别时刻,段中元又拉着胡长江叮嘱道,并告诉他有什么困难或需要,可以及时告诉宛城区医养结合康复托养中心的工作人员或与民政部门取得联系。

IMG_3968.JPG

检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