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粝能甘 纷华不染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粗粝能甘 纷华不染
作者:  水兵

粗粝能甘  纷华不染

水 兵


  家乡人让我给他的文章结集出版写个序,我不知就里,文章发过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写的是唐河教育大家张恒光的事迹,读罢,感想连连,写下这些文字,感佩于前辈,感恩于家乡。

  张恒光,字宗阳,1899年出生于唐河县源潭镇张岗村一个书香世家。

  张恒光祖父张启运,清代举人,知书识礼,为人正直,受传统文化滋润颇深,子女们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

  张恒光父张耀典,字慎五,孝敬双亲,严以律己,虔诚待人。穷经书,窥百家,而且还精通中医医术,悬壶济世,医德高尚。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张恒光人才品行可想而知。

  张恒光投身教育先后有八段经历,每到一处学校,都会聚各方贤达,培养大批人才,皆能做出非凡业绩,以至于先生离开学校几十年,学校仍然把先生的治学、办学思想传承并深深铭记。

  张恒光1957年底被错划为右派,自1958年4月20日,他从湖北返回唐河源潭,到1979年平反,共计21年住在唐河的乡村里。他用他的书法功底为左邻右舍甚至周边几个村子的农户写春联,写红白喜事的对联,写生活中各种需要用到的文字。其间,他在家乡培育自己的5个孩子,以及英年早逝的大哥家3个孩子,皆成大才。大哥家长子张学庸曾送张恒光幼子张学笺一副对联:

  积德百年元气厚

  读书三代雅人多

  这副对联以及张恒光的经历,再现了中国乡村原本的文化图谱,讲述了中国乡村的真实故事。

  中国的乡村其实是一种信仰汇聚之地,五千年农耕文化为中国乡村留下了深深烙印。我读了党中伟写的张恒光传,知悉张恒光家四代人的动人故事才明白,中国的乡村有未来,中国的乡村有故事。张恒光的一生,粗粝能甘,纷华不染,为我们今后的乡村振兴实践,带来了新的启迪,那些看似老弱病残、七老八十的风烛老人,他们的灵魂充满着活力,他们的身上写满了故事,他们用自己一生的行动,阐释了人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最为朴实的传承、最经得起岁月侵袭的可持续。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多些历史耐心和笃定从容,张恒光家的家风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今天教育体系之不足,张恒光的事迹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今天家庭教育传承之不足。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小暑荷叶绿满塘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