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南阳日报社深化改革三年成效专项研究课题九
作者:  赵倩

南阳日报社深化改革三年成效专项研究课题(九)

 

创新制度规范管理激发活力

 

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在制度创新的作用下,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市场竞争主动,达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目的。党报要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就必须加强有效的制度供给,以制度创新啃下改革“硬骨头”,下足落实“真功夫”。

改革三年间,南阳日报社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制度创新为引领,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实践,通过调整媒体机构设置,重构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扩大了竞争力,激发了内部活力,走出一条劈波斩浪、动能澎湃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取势、取实,构建改革发展新格局

对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在布局改革发展时同步推进各项制度创新设计,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迈进。

三年间,深化改革站位高、察大势,制度创新始终注重顶层设计和配套衔接。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的系统推进;不是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按照党委领导、有序推进;媒体融合、产业筑基;资源共享、扁平管理;效率优先,倾斜一线的原则,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试行)》,总揽全局,清晰勾勒报业改革蓝图,确立于破立并举中深化改革的总路径。出台《南阳日报社采编经营两分开实施办法》,实行事业、企业分开,采编、经营分开,事业体制、经营体制双线运行制度,全面构筑报社发展大格局。

三年间,深化改革既取势、也取实,制度创新始终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抓大不放小”,密集推出了一系列宏观方案和细化规定,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成熟一项推进一项,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推动制度建设形成整体合力。《南阳日报社机构设置方案》《南阳日报社人员调配方案》《南阳日报社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职工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工作实施办法》《南阳日报社绩效考评方案》《南阳日报社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办法(试行)》等相继出台,尽管内容各有侧重,但均着眼于织密制度之网,为改革搭建起制度框架,全面铺开以运行机制、机构岗位设置、人事管理、绩效薪酬考核、新媒体平台建设为核心的深化改革、加快媒体融合工作。

创优、创效,撬动媒体融合新引擎

出台采编、新媒体新经营工作制度之多前所未有。突出创新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为促进媒体融合、做大做强新型主流舆论阵地集聚新动力。

新闻舆论工作和新媒体新经营工作,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进报社事业滚滚向前。通过采编与经营的“两分开”“两加强”,在一系列新制度出台的促进作用下,进一步巩固了党的舆论阵地,发挥了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中的主导作用,提升了党报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同时也充分释放了经营活力,为报社走好新媒体新经营之路奠定重要基础。

在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上立根铸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必须充分发挥党报舆论优势。报社严格程序化管理,出台《关于规范集团采编业务相关制度》《南阳日报社全媒体新闻管理和新闻发布若干规定(试行)》《南阳报业传媒集团网络新媒体评论引导工作管理规定(试行)》,组织全体采编人员签订《新闻舆论安全岗位责任书》,科学规范应对新机遇新挑战。强化编前会及业务值班在宣传报道工作中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作用,争取第一时间权威发声;进行较大规模的报纸改版,办报水平、内容品质明显提升;努力增强议题设置能力,以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理性解读,有力发挥党报“定盘星”的作用。

在做优新媒体矩阵品牌上谋篇布局。“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内容产业的竞争已演变为传播力的竞争。报社确立“拥抱全媒体时代 小屏在我”奋斗目标,通过出台《南阳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全媒体板块孵化期扶持管理意见》《南阳日报社全媒体新闻管理和新闻发布若干规定(试行)》,为五台(网)建设发展保驾护航。出台《南阳日报社关于统一新媒体呼号标识的实施意见》《南阳日报社编委会关于提升新媒体矩阵影响力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呼号标识的统一管理,打造南阳日报社新媒体矩阵品牌。同时,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引导党媒采编资源无障碍转入移动新媒体平台,促进融合发展。三年来,南阳日报社五台(网)在南阳媒体界巍然屹立,南阳日报微信公众号、南阳网微信公众号、南阳日报直播南阳抖音号、南阳晚报微博等形成“10+1”新媒体矩阵,南阳日报社社属65个新媒体账号,粉丝总量超过3800万,日活量2100万,日均阅读量3.5亿人次。

在推动新媒体新经营上精准发力。着力提高经营水平,规范创收活动,使之朝着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通过出台《南阳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经营管理领域若干制度》《南阳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开展创收活动的有关规定》,开展“经营策划年”活动,建立经营策划联席会议制度;提升“主题宣传+大型活动+非报产业+对外合作”运行效能,创收领域向文化服务、政务服务、电商服务、智慧社会等方向拓展;通过托管网站和微信账号,加快建设新媒体集群,扩大党媒舆论影响力。在2021品牌强国论坛发布的榜单中,“南阳日报”品牌价值达到1.67亿元。2021年度,集团经营收入同比增幅达18.6%,其中新媒体和新经营收入增长达50%。

聚才、聚智,释放人力资源新活力

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盘活人力资源,赋能人才培养,增强干部职工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形成报社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人才是媒体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衡量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创新人事制度,充分激活人才效应,解决岗位、待遇限制与引才、留才需求之间的现实矛盾,优化单位人才队伍结构,畅通人才培养渠道,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推动报社事业长远发展。

实行全员聘任制度,解决身份管理“双轨制”、岗位管理“铁饭碗”、绩效考核“大锅饭”等问题。出台《全员聘任制合同化管理实施意见》,一举打破人员身份界限,明确全员聘用制和合同化管理是报社基本用人制度。签订全员聘用合同,全员聘任制和合同化管理成为报社人事管理的基本规范,为健全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础,凝聚了人心,提振了精神。

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根据《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公司部分经营部门增设中层副职竞争上岗工作实施办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职工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工作实施办法》,坚定方向路子,推行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让实干者有为有位。发挥党委在选人用人、人员调配中的把关定向作用,通过竞聘,一支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党媒队伍脱颖而出;在双向选择中,业务骨干和年轻同志主动投身到新媒体工作岗位。

大力推进“党媒人才”培育行动,落实职称评聘,解决人才培养“后顾之忧”。制订《南阳日报社“‘党媒人才’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按照“坚定方向、坚定路子,依靠队伍、依靠骨干”要求,实现深度内部挖潜。出台《南阳日报社(南阳报业传媒集团)职称评聘改革实施意见(试行)》,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兑现职称聘任、待遇执行政策,推动形成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新局面,为报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共建、共享,塑造党报竞争新优势

制度覆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着眼全局、协调各方的运行机制,激活内部生产力、提高运作效率,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改革行至中流、挺进深水区,最考验的是“识水性”。三年来,报社将制度创新触角伸向问题的深处,冲破藩篱、形成机制,实现了制度保障,巩固了改革红利。

以准确、明晰的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机制,确保各岗位责任到人、履职到位。三年间,连续出台《中共南阳日报社委员会“三深一优”工作意见》《中共南阳日报社委员会2021年“两提两争”工作意见》《中共南阳日报社委员会2022年“两融两提两争”工作意见》,确立年度工作目标。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形成集团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等纵向分解、横向关联的立体目标管理体系,消除“有的事没人管,有的人没事干”的管理盲区,构建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运行格局。

以科学、精准内控体系,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节约型、集约型、效益型的报业集团。通过制度创新,突出财务在报业运行中的枢纽功能,发挥法务管理在日常管理中的规范作用,达到建设科学、精准内控体系的目标出台《南阳日报社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 减少日常支出的实施意见》,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为经营工作的持续向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出台《财务审批流程规定》《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增强成效。出台《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关于明确诉讼纠纷主体责任的规定》《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广告登记稽查管理制度》《南阳日报社关于杜绝虚假失实报道的规定》《南阳日报社关于集中开展违规兼职取酬 违规经商办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规范内部管理体系,贯彻法治理念,在工作中整体上实现了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以合理、规范的考核奖惩,实行以绩取酬促进绩效指挥棒充分发挥作用。报社经营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围绕保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的运作方式来开展。制定《采编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南阳日报社“三审三校”制度实施细则》《全媒体采编校质量管理规定》《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薪酬分配考核办法(试行)》等,以岗定薪、以绩取酬,重实绩、重贡献,充分发挥出绩效考核在劳动分配领域的指挥棒作用。对采编部门实行定额计分考核,并与新媒体稿件完成度挂钩,促进融合;对经营部门实行经济责任承包考核目标管理,优化绩效考评办法,激励经营团队“跳起来摘桃子”;对行政、后勤实行按岗定编、定人、定工作量,实行岗位责任制计分考核。绩效考核更加尊重职工的主体性,激发出职工的潜力与活力,通过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稳步提高整体收入水平,夯实广大职工对未来的清晰预期,让改革蹄疾步稳、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