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山
赵俊伟
我的老家在豫西南丘陵地区,那里山不高,水不深,却有座菊花山流传在故事里、记载在典籍里。
儿时,在月光下听奶奶讲故事是我最开心的事儿,奶奶口中的故事让我朦朦胧胧地觉得老家的山水皆有魂。有个故事说,从前,菊花山下有个水潭,水潭里有朵金菊花,前前后后有很多人跳进潭里打捞,往往是金菊花没有捞到却丢了性命。后来,有人发现金菊花长在山上,水潭里只是它的影子而已。而村里人聊起菊花山时,大多是说用山上的水烧开水没有水锈,喝起来甜滋滋的。还说山下村庄里人家,吃的、喝的都是山上的水,很少有人生病,长寿的也特别多。记忆中,村里若有人生病,他的家人就会到菊花山取来水煎药。
耳濡目染菊花山上水的神奇,便有了登上菊花山、喝喝那里水的想法。等到我听故事听到能上山下潭的年龄,便跟着村里的小伙伴,走好几里地来到菊花山,主要目的就是喝山上的水。沿着人们踩出的小路走到半山腰的山洞,山洞很浅,但又高又宽,山洞底部有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潭,小伙伴们围坐在小潭边,拿着树叶折叠的勺子畅快地喝了起来。那水喝起来凉凉的、绵绵的、甜甜的,味道确实和家里的井水不一样。
喝足了念念已久的水,便在菊花丛中爬到山顶,一览无余看到了菊花山全貌和它周围的山山水水。菊花山北侧是一个近似半圆、陡峭的山坳,山坳下便是那个故事里的水潭,再往北望去,是一条条山岭及相间其中的河川;南侧则缓缓延伸开去,渐渐变成平地。
那次登山没有看到故事里的金菊花,倒是觉得山上生长的菊花,比我家门口大垛子山上多了许多,花朵也更大一点,颜色也更鲜艳一些。
后来上学读书,登菊花山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再无空闲时间踏足那里,但那山那水那花和它的故事始终留在心中。若干年后我参加了高考,那年秋天的一个早上,父亲骑自行车送我到镇上车站,搭上了一辆开往几百里外古城的班车,走进古城的一所大学。那是我第一次走出那方山水,也是从那时起,那方山水成了我的老家。
成了老家的那方山水,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家人在吃饱、穿暖、住好后,便开始找寻那方山水间曾经走过的人和曾经发生过的事,他们在地方志及其他典籍里找到了曾经的菊花山。
老家,是一个让人心系终生的地方。多年后,听到老家人讲起更多关于菊花山的故事;按图索骥,我又在典籍里看到了更多更详实的关于菊花山的故事。
自古以来,老家那方山地是江汉通往关中的门户。菊花山就坐落在这方山地的一个小镇旁边,小镇名字叫丹水,绕小镇流过的河也叫丹水。丹水河在菊花山下拐了个大弯,形成一个水潭,古人称之为菊潭。春秋战国时期,秦楚驿道在菊花山下经过。离菊花山不远处有个叫屈原岗的地方,相传是屈原“扣马谏王”故事的发生地,“屈原岗”便从那个时候被人们叫了下来。后来,秦国攻占了楚国的“析邑”和“郦邑”,合并两地在菊花山下设置了郦县,隶属南阳郡。隋、唐时期郦县改名菊潭县,宋代时菊潭由县降为镇,明清时则降为保,现在是菊花山村,隶属西峡县丹水镇。
驿道旁,有官府,有山,有水,有菊花,南来北往的人们便在这里歇足、游山玩水,那山、那水、那菊花的故事便传播开来;而南来北往的人们又在那山、那水、那菊花间发生着故事。于是,典籍里又演绎出更多的故事,文人墨客笔下也便有了“菊潭秋月”的浪漫。
《汉书·地理志》《风俗通义》《水经注》等地理典籍里,都详细记载了菊花山的位置和山上的菊花与水。其中,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书中还写道:“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傅袁隗,皆为南阳太守,每到官,常使郦县月送甘谷水四十斛以为饮食。”而在《神农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天宝单方图》《本草纲目》等六部中医典籍里,则着重记述了菊花山上菊花的药效。其中,北宋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写道:“菊花水,久服不老,令人好颜色;肥健,益阳道,温中,去痼疾。出南阳郦县北潭水,其源悉芳。菊生被崖,水为菊味”。
而诗词文人的妙笔则生花出菊花山水的浪漫。“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这是诗仙李白的诗句。司马光在《菊》中写道:“琐琐南阳菊,秋潭岁自开。孤根拥红叶,落蕊媚苍苔。”明代李蓘在《菊潭二首》中说:“浩荡李青莲,清狂孟襄阳。当时各到菊潭上,风流对酒酣壶觞……”菊花山在诗歌典籍里出现,最早始于唐代。历代“各到菊潭上”的还有孟浩然、贾岛、苏辙、范仲淹、元好问等十多位文人墨客,他们在此留下了30多篇诗文。其中,曾在这里做过县令的元好问,更是对菊花山爱之有加,辞官后在菊花山生活了三年,与百姓同饮菊潭水、同喝菊花酒,探寻养生之道,并留下了“思得菊潭酒,为公制颓龄”等15篇诗文。
陵谷沧桑。明朝末年以后,老家的那方山水经历了战乱、人口大迁移、匪患及日寇铁蹄,菊花山泯灭了曾经的风采。数百年间,菊花山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里,也仅有一个“捞金菊花”的传说。
因乱世而沉寂的菊花山,今又相逢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替代了古老驿道的312国道、沪陕高速及宁西、蒙华铁路,环抱、拱绕着枯木逢春的菊花山。奶奶讲的故事,现今不再有人讲起,但山还在,水还在,菊花还在。
菊花山不高,却有诗仙;菊潭水不深,却有菊香。集名气和灵气于一身的菊花山,正在重现典籍故事里的风貌,更在演绎着万象更新的现代故事,一幅菊花山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一城村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