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亲人离散42年,方城男子凭模糊线索寻找记忆中的家 寻亲半生,父母亲人在哪里?
作者:  徐蕾

与亲人离散42年,方城男子凭模糊线索寻找记忆中的家

寻亲半生,父母亲人在哪里?

 

本报记者 徐蕾

 

微信图片_20220704180619.jpg

曹玉成求助肖振宇寻亲工作室 本报记者徐蕾

 

    “记忆中家里是青砖瓦房,门口有片竹林,家中有父母还有三个姐姐,离家不远的地方有条大江,有很大的船,可以摆渡汽车过河……”74日,南阳微警局肖振宇寻亲工作室,来自方城县拐河镇的曹玉成反复回忆小时候家的样子,只是他不记得自己到底是哪里人,哪年出生,更记不清家人的名字,到方城这个家42年,他始终没忘记自己的亲生父母在遥远的某个地方,他们已失散太久了。

 

一次外出, 与亲人失散42

 

    按身份证上的年龄,曹玉成1973年生,今年49岁。他说,这个出生日期是养父告诉他的,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出生日期。他是跟着一个陌生男人来到千里之外的养父家,来的时候是外地口音,养父也听不懂他说的话。

 

   曹玉成记得,42年前的一天,三姐去上学,他便跟着一起。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一次外出。那时候父母和大姐忙着挣工分,二姐和三姐都在上学,没上学的他多数时候由二姐带,像这样跟着两个姐姐去学校也不是第一次。那天,三姐在教室里上课,他就在学校附近玩耍。后来跑到了镇上,迷迷糊糊坐上了一辆车。 途中他遇到一个陌生男人,被带到南阳方城。

 

   养父兄弟二人,因为家里穷,一直都是单身。“养父当时应该是不想收养我,那个男人说我奶奶眼睛瞎了,母亲不在了,想找个好心人收养孩子。”曹玉成说,这都是养父后来告诉他的,他也向养父澄清过,那个男人说的是假话,他想回家,虽然养父也同意他找家,可是他自己不知道家在哪儿,也没人告诉他们该到哪里去找家。

 

半生寻亲,再难也想找到家

   初见曹玉成,他斜视明显,查看手机信息需要把眼睛贴到屏幕上。原来曹玉成小时候视力就有问题,养父将他送到学校上了不到一年学,就因为视力问题辍学在家。长大后视力愈来愈差,生活都成问题,曹玉成曾当过建筑工人,铁厂工人,但是视力不行,考虑到他的安全,没人敢雇他。

 

   家里本来就穷,可是在曹玉成十几岁的时候,养父兄弟俩又收养了一名弃婴,后来才发现孩子有智力障碍,两个孩子都没有自我生存能力,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雪上加霜。

 

   1994年养父去世,养父的弟弟照顾曹玉成到2008年也去世了,留下曹玉成和弟弟。刚开始曹玉成的眼睛视力还没有那么差,能简单种点地。

 

   2013年,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帮助,曹玉成和村上的一批困难户在村上的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可是他本人因为眼疾没人愿意雇他做工,此时曹家已没有直系亲属可以依靠,曹玉成自己生活都成问题,更顾不了弟弟。2014年,弟弟由近门亲戚照顾,曹玉成决定自谋生路。他来到南阳苦学盲人按摩手艺。现在曹玉成在方城县城区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可是自己的家庭情况和身体情况导致他年近半百也没娶亲。

  

   “没房没存款,现在也不想娶亲了,就想找到家,找到我的父母亲人。”曹玉成说。

 

求助警方,盼圆42载寻亲梦

 

    如今曹玉成凭自己的努力有了稳定的收入,他为自己买了一部手机,这也让他的社交广泛起来,一位微信好友听说他的身世后指引他到南阳市公安局找肖振宇寻亲工作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曹玉成来到了南阳市公安局。

 

    “从2000年开始,我就一直想找家,可是我不知道怎么找,更不知道可以求助公安机关。最主要是我想不起父母的名字,只知道有三个有姐姐,其中二姐照顾我最多,记得我叫刘太娃(音),还有一个名字好像是叫刘春(翠)香,可能是我姐姐的名字,也可能不是,家门口有一片竹林,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大江,可以摆渡汽车过两岸,村子附近还有一条渠,渠里的水好像是从一个山洞里流出来的。我的家乡种水稻和棉花比较多,很少吃面,感觉有吃不完的粮食。”在肖振宇寻亲工作室,曹玉成努力回忆着记忆中家的样子。

 

     肖振宇对曹玉成讲述的情况进行认真登记,通过曹玉成描述的小时候的家乡方言、农作物,初步判断他很可能是四川人,但是曹玉成提供的一些关键信息比如家乡名字、亲人名字,未查到符合条件的信息。肖振宇帮曹玉成采集了血样,助他寻亲。曹玉成身世可怜,这么多年坚持找家,肖振宇也希望媒体能给予帮助,尽早帮他实现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