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新闻)家门口就业 生活有奔头
作者:  段平

家门口就业  生活有奔头

本报记者段平

7月1日,炎热的午后,宛城区瓦店镇逵营村村民杨胜洪如往常一样,背起工具袋,来到离家不远的理邦制药有限公司上班。作为防返贫监测户,这份稳定的工作让杨胜洪一家生活更有底气。

打开配电箱,检查各控制回路指示是否正常、接线处是否紧固……在理邦制药有限公司配电室,杨胜洪熟练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妻子生病以后,单单靠我打零工的收入,一家人生活很难维持。多亏政府给我找了这份工作,离家近,还免费培训上岗,每月工资3000多元,收入也稳定了。”杨胜洪告诉记者。20211月,妻子因患乳腺癌住院治疗,经医疗报销后还需花费3万多元,后续化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让这个小家庭捉襟见肘。

宛城区5+2”联动机制的运行为像杨胜洪这样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提供了保障。在接到区医保局定期推送的医疗支出较大农户信息后,瓦店镇乡村振兴办、民政办等相关部门入户核实杨胜洪一家的实际情况,并按照程序将杨胜洪一家纳入监测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为其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杨胜洪一家医疗支出的压力也得到有效缓解。

自全市推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行业部门5+2”联动机制以来(“5”即相关重点行业部门开展每月一次部门自查、每月一次小结汇报、每月一次问题核查、每季度一次部门排序、每季度一次公开通报的“五个一”活动,“2”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宛城区通过行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比对分析,定期信息预警;对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等引发的特殊信息数据,实行即时推送上报;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使监测对象及时享受帮扶政策,有效阻断返贫致贫,实现防患于未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微信图片_20220703150413.jpg

 宛城区瓦店镇逵营村防返贫监测户杨胜洪在检查配电箱。                     本报记者段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