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争创“三面红旗”深化乡村治理
为持续深化乡村治理,淅川县融合全省“五星”支部创建内容,典型带动扎实开展“三面红旗”争创活动,“大邹庄”等样板村建设高位推进,3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一、以“产业发展红旗”为统揽,推动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一是选准发展定位,壮大产业规模。按照“适合一产做好一产、适合二产发展二产、适合三产就做三产”的原则,精准定位产业发展。对各村发展的软籽石榴、香菇等产业,逐产业制定技术规程,加强日常精细化管理,持续落实产业和销售奖补政策,鼓励林下套种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盘活用好扶贫资产,通过招商引资、资产入股等措施,引进一批制鞋、制伞、藤编、手工艺品、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土地有序流转,鼓励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跨村联建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连片发展。二是研究带动机制,强化增收保障。发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带动作用,推行“保底分红、三权分置、反租倒包”等行之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与率,实现农户和村集体持续增收。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支撑能力。在产业发展集中区合理配套完善冷链、保鲜库,引进小型果酒、果汁、果脯、罐头等林果加工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借助县乡村电商服务体系和消费帮扶行动,发挥“淅有山川”公用品牌引领作用,用好对口协作、对口帮扶等平台资源,融合电商服务站和益农社,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二、以“文明宜居红旗”为统揽,推动乡风文明和宜居环境“双提升”。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构建“人美、户美、村美”美丽家园,助推乡村振兴。一是改善人居环境。远近结合、常抓不懈,近期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重点,远期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为抓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整合乡村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力量,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实行网格管理。补齐垃圾清运车、垃圾箱等必要硬件设施。因地制宜在村内的主要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空闲地等重点区域绿化亮化,提高档次和品位。对人居环境整治实行一月一考评、一月一排序、一月一推进,奖优罚劣。二是补齐设施短板。补齐产业道路、农村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垃圾转运和公益岗人员管理等工作短板,建立健全长治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全县乡村振兴样板,“大邹庄”建设突出“渠首红色旅游+产业”特色,“大关帝”建设突出“城郊乡村游+产业”特色,“大泰山”建设突出“深山生态移民+产业”特色。其余36个示范村严格按照编制规划,突出1—2个特色亮点,实现新突破、新变化。四是培育文明乡风。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村级文化广场等载体,建强乡村文化阵地。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开展“两弘扬一争做”以及“好媳妇”“好公婆”评选等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红白事理事会等规章制度,广泛开展道德评议、村民评议等活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尊老爱老、崇尚科学的文明生活方式。
三、以“社会治理”红旗为统揽,推进乡村和全县大局“双稳定”。坚持德治、法治、自治“三治结合”,大力推进“五零”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照省市创建“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治理的标准要求,进一步建强村(社区)党组织,发挥支部书记“领头羊”和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做实全科网格。用好基层网格员队伍,健全群防群治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组建应急处置队伍,规范微型消防站(点)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三是常态化开展法治教育。持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助推法治化乡村建设。引导群众举报制止非法宗教、赌博、打架斗殴、贩卖妇女儿童、电信欺诈、传销等违法行为。做好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问题人员教育引导、关爱服务工作。四是做好集中安置点后续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便民服务,配齐配强管理服务人员,解决好生产生活“两头跑”和管理“两张皮”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做到矛盾化解不出社区、不出乡镇,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