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 对话文物)走进纳玛象牙齿化石—— 十万年前的南阳,成群大象悠闲地生活
作者:  王延娟

走进纳玛象牙齿化石——

十万年前的南阳,成群大象悠闲地生活

 

本报记者 王延娟 /

 

去年,从西双版纳向北迁徙15头野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它们的一举一动自带天然的综艺感,就连平平常常的吃饭、散步、睡觉也吸引着大家的目光,靠实力毫无悬念地圈了一大波人类粉丝。

 

那你知道吗?在距今约10万年前更新世晚期,我们南阳地区也有象群生活,它们云南“离家出走”的亚洲是近亲,名为纳玛象。昨日,记者在市博物馆“文明在宛——南阳历史基本陈列”第一单元“史前南阳  文明肇始”入口处,看到了陈列着的一根纳犸象牙齿化石。

 

象牙化石证明南阳自然环境好

 

这根化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博物馆在南召县征集的,残长3.6米,最大直径0.25米,弯曲的象牙向上扬起,似乎还能听到一声声高亢的象鸣

 

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远告诉记者,纳玛象是古菱齿象的类群之一,已灭绝,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至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草繁茂的环境中,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有分布,但黄河流域不多见,后来随着温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逐渐灭绝。

 

和亚洲象相比,纳玛象身材较为高大,拥有较高的头骨,额骨平宽,象牙较直且向上方内部弯曲,一般象牙长度可达34米,臼齿是高齿冠,适合咀嚼坚硬的植物。

 

既然大象一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等气候温暖湿润的森林、丛林和草原地带,地处中原地带的南阳缘何会有大象?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河南省的简称“豫”字,它的字形,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说明河南省与大象有着很深的渊源。

 

考古学家发现,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湿热,适宜大象生存。而河南地处中原,在黄河流域有着辽阔平坦的土地,更适合象群生存。我们南阳处于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地域,雨量丰沛,气候温润,物种繁多。曾是恐龙和古猿人生息繁衍的乐园,人类在此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明。

 

  “关于南阳古代的生态环境,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南都赋》中也进行了详细记载和生动描述。‘其木则柽松楔㮨,槾柏杻橿,枫柙栌枥,帝女之桑。楈丫栟榈,柍柘檍檀。结根竦本,垂条婵媛,布绿叶之萋萋,敷华橤之蓑蓑,玄云合而重阴,谷风起而增哀。’”李远说,纳玛象生活的时期,和旧石器时代南召猿人生活的时期、地点有重合,从中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纳玛象曾是南召猿人的狩猎对象。而在一个古猿人和纳玛象共同生活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适宜的自然环境。由此说明南阳自古就是水源丰沛、植物茂盛之地。

 

“大家伙”多次在南阳被发现

 

其实关于纳玛象牙化石,南阳并非只出土一根。

 

2020316日,在唐河县湖阳镇亢寨村,村民挖水塘时发现了两根3米长的象牙化石,被市县文物部门成功发掘。

 

202186日,市民王先生驱车赶到市博物馆,告知在宛城区万湾林场附近的白河边钓鱼时,发现水中有一和市博物馆展厅展出纳犸象牙齿化石相似的“大家伙”。市博物馆和文保部门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初步鉴定为纳玛象牙化石,所属年代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据现场测量,该象牙化石长约3.6米,最大直径0.3米。

 

据市民王先生介绍,他们经常到河段捡石头、钓鱼,发现象牙前几天南阳下雨导致河里涨大水,水退后,被大水冲露出与象牙相似的东西,并在周边找到了类似象骨的骨头。

 

“当时我们经过商量制定打捞和保护计划,先是跳入水中试探着打捞试了几下,感觉该物在水中浸泡时间长,有些软化。为了不破坏实物,买些棉被,用棉被裹住后,这才成功打捞出来,并在附近打捞出了一些疑似象骨头的东西”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远回忆道。

 

此前发掘出土的纳玛象牙齿化石都是在市区周边的县,这次在市区内发现,李远表示,不仅对研究南阳城区的古生物演化、古地质构造、古代大象在河南境内的活动情况等都是很珍贵的资料,也让人对沧海桑田的变迁产生无限追思和遐想。

 

不光如此,南阳市博物馆在镇平县、唐河县、南召县都征集到过纳玛象牙化石,长度都在3米以上。淅川县博物馆、方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也都有纳玛象牙。

 

如此数量的化石被发现,说明自古至今,南阳都是个宜居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20628180902.jpg

游客欣赏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