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发头题)
市乡村振兴局
“四查四促”强产业稳就业 高质发展固成果促振兴
全媒体记者阎亚平 通讯员胡志文
面对今年以来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阳市乡村振兴局坚持强产业稳就业“双业”联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自3月1日开始,利用 3 个月时间,创新开展“四查四促”专项行动,力保衔接资金向产业培育、稳岗就业聚焦,助推经营类帮扶项目稳产增效,带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监测对象致贫返贫风险稳定消除,抓发展、固成果、促振兴。
查资金投向,促产业培育
通过排查整改“项目库中谋划储备的经营类帮扶项目占比、衔接资金扶持产业发展、衔接资金支持防返贫监测帮扶”等方面问题,力保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达到60%以上,优先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粮、油、菜、畜四大基础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打造“一县一业”片域化发展新格局;重点支持好项目中的延链强链,将农户吸附在种植、养殖、加工、仓储、购销、流通服务等产业链条上,带动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确保建成经营类帮扶产业项目稳定运行、规范经营、提升效益,让建成经营类帮扶产业项目均与脱贫群众、监测对象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并持续发挥联农带农增收作用,实现有劳力的户户有产业项目、人人能就业创业,带动脱贫群众、监测对象产业就业收入比例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全市规划建设产业项目313个,已开工302个,开工率96.5%,总投资9.28亿元。
西峡县结合实际,紧扣产业振兴目标,2022年投入财政专项衔接资金3680万元,重点打造以猕猴桃产业、香菇产业、中药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的“菌果药旅”四大产业示范区。
新野县沙堰镇大河蔬菜种植主体带动项目,采取“政府+基地+党支部+农户”的帮扶模式,一方面带动沙堰镇514户1173人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家庭实现产业发展、务工收入同步增长,另一方面促使蔬菜规范化种植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洋葱、西兰花、西瓜、甜瓜等蔬果种植面积和影响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截至目前,在该产业基地的影响带动下,沙堰镇周边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亩,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
查项目运营,促联农带农
通过排查整改查经营类帮扶项目运营、联动带动脱贫群众、监测对象等方面的问题,按照好、一般、差三个等次分类评定,对评价等次为“差”的项目,精准实施“万人助万企”,制定整改措施,主动上门服务,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积极采取招商引资、吸引回创人员返乡创业或利用本地优势企业入驻等措施,确保有问题的帮扶项目运营能恢复、生产可持续、利益联接不断档;对实力较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项目,主动对接、梳理需求,因需施策、精准服务,加大项目、资金、土地、科技、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县域有特色、有活力的支柱产业,发挥更好的联农带农作用。
镇平县对全县帮扶效果明显、管理规范、运行正常且交税多、工资发放及时、社会贡献较大的前10名帮扶车间进行表彰,授予“优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帮扶车间”荣誉称号并颁发奖牌;对正常运行6个月以上的且达到就业带贫标准的前20名帮扶车间,按照村申报、乡镇推荐、县审核验收等程序一次性奖励带贫企业现金3万元。
方城县拐河镇韩沟村浩洋木业加工帮扶车间,因受疫情影响,原料进不来,成品出不去,经多方积极协调,帮助其转型为香菇种植产业,投入香菇10万余袋,为就业对象增收创造了条件。
查就业培训,促稳岗增收
通过排查整改培训、就业不精准、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为载体开展“订单式”“菜单式”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监测人口逐户摸排、应培尽培、愿培尽培,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家庭劳动力至少“一人掌握一技”,为产业发展提供合格的职业农民做支撑;灵活采取劳务输出、龙头企业带动、扶贫车间吸纳、公益岗位安置等形式,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家庭劳动力至少“一人稳岗就业”。今年以来,全市累计组织技能培训2.63万人次。
淅川县联合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淅川分校、南阳信息工程学校、楚都饭店“四大综合培训评价机构”,将工业制造、现代中药、林业、文化旅游等确定为重点突破方向,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部门职能优势,全力推动“电工、护林员、中药材种植员、中式烹调师”等八个工种的培训评价,形成了“行业带动、机构服务、人人参与”的技能人才培训评价氛围。目前,全县脱贫劳动力已新增技能人才293人,高技能才人29人。
宛城区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类群体分布特点以及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培训地点,积极联系专业培训机构将技能培训办到村基层,保证群众能够就近免费学习、获得“一技之长”。目前,全区已组织举办环境与物品消毒、老年人膳食制作、中医小儿推拿、美容美发等专项技能培训15次,累计培训脱贫劳动力1083人。
查后续管理,促效能提升
通过排查整改经营类帮扶项目资产运营管理、收益分配使用等方面的问题,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经营类帮扶项目资产运营管理,确保项目建成后效益持续发挥、联农带农作用稳固;坚持项目资产收益优先用于村级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改善和维护村内小型公益设施等;坚持项目收益按劳分配为主,鼓励劳动致富,激发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内生动力,确保经营类帮扶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确保经营类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不流失或不被侵占、持续发挥帮扶作用。
西峡县成立扶贫资产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对外统一管理经营,解决长途运输成本高、村集体经营水平低、竞相杀价和固定资产闲置无收益等问题。引导村组干部、乡贤能人入股项目,参与经营监督,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推进扶贫资产滚动升值。
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经营类项目2781个,评价为“好”的项目1433个,评价为“一般”的项目1309个,评价为“差”的项目39个。排查出稳岗就业类问题463条,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劳动力应培训未培训432条,家中未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问题31条,在全市掀起了一轮集中大整改热潮,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并为今年第三季度围绕深化“四查四促”成效开展服务提升季活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