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安排 提升文明素养系列报道)本报“争做文明践行者”倡议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行动起来,让文明之风拂润更多人
作者:  王延娟

本报“争做文明践行者”倡议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行动起来,让文明之风拂润更多人
  

  本报记者 王延娟/文 张玲/图
  
  文明是什么?是公共场所的爱护环境,是不小心撞到别人时的一声“对不起”,是看到不良行为时的及时制止,是斑马线前“车让人、人守规”的动人风景,是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连日来,本报对部分市民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曝光,并向市民发出倡议。倡议一经发出,就在社会各界引发关注,众多市民纷纷称赞媒体的责任和担当,称在城市文明的创建特别是在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上,媒体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昨日,本报记者走近不同人群,倾听他们对城市文明和市民素养的看法。
  
  文明素养,从点滴小事做起
  
  “宝贝,去把你的饼干袋子扔到垃圾桶。”当天上午,市民王女士带着两岁的女儿在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玩,孩子吃完零食后,她引导孩子不乱扔垃圾。
  
  王女士告诉记者,从小她的父母就教育她爱护环境是每个市民的责任,不能乱扔垃圾,这种观念在她心里根深蒂固。
  
  “我在外边如果看不到垃圾桶,要么就先把要扔的东西攥手里等看到垃圾桶再扔,要么直接装在包里带回家扔,从来不会直接丢地上。”王女士认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公德意识的形成主要是靠大人的教育。从小给孩子灌输爱护环境的意识,对有损于公共环境的行为给予引导,孩子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公德习惯。
  
  而在公园里遛狗的李先生,则展示了另一种文明。
  
  他的孩子都在外地,养得这只雪纳瑞狗给了他很好地陪伴。每天,他都会带着狗狗到河边转转,撒撒欢。“作为养狗人,我知道狗喜欢没有束缚地奔跑,但我每次带出来还是会拴好狗绳。”李先生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带上铲子、垃圾袋等,方便清理狗便。“要文明养犬,在享受宠物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文明行为,从良好习惯开始
  
  司机李师傅,在城区开出租车20多年了。
  
  他告诉记者,以前跑出租总想着快点给客人送到目的地,开得快、开得猛,过马路很少让行人先走。现在,随着文明驾驶、礼让行人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他也一改往日驾驶习惯,路遇行人都能做到减速、礼让。
  
  “停下来让行人过去,耽误不了两分钟时间,但是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何乐而不为?”李师傅说,如今行走在路上,不只是车让人现象增多,行人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路上跑得多深知交通事故的严重性,所以我在不开车时也特别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从不闯红灯,同时要求家里人也做到文明出行。”
  
  文明用餐、拒绝浪费是中华传统美德,餐桌上的行为举止更能体现文明的重要性。
  
  市民罗女士老家是广东佛山的,现在在南阳经营一家瓷砖店。她表示,前几年刚到南阳时,朋友请吃饭,每次都点一大桌子菜,吃不完也不打包。如今,随便走进一家餐厅,迎面而来的不只是服务员的微笑服务,还有“拒绝浪费,适量点餐”等各式各样的文明提示语和公益广告,既醒目又能让人自然而然付诸行动。现在他们在餐厅里吃饭,不管是请客还是被请,都会适度点餐,不再被面子束缚。聊天时候也不再大声喧哗,吵到其他人。
  
  “光盘多了,轻声细语多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多了,文明自然就多了。”罗女士说。
  
  文明新风   惠及邻里暖人心
  
  文明,还让社区里的居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营造出了和谐的邻里氛围。
  
  “现在的南阳,大街小巷、楼里楼外,公益广告、文明公约等随处可见,营造出浓厚文明城市氛围的同时,确实对居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南阳理工学院的李老师如是说。

        家住城区范蠡路某小区的李老师告诉记者,有时自己看到邻居出门带的东西有点多造成行动不便,会主动上前帮忙分担;遇到并不相识的邻居,会主动打声招呼;看到有邻居要将电动车推上楼充电,也会及时制止。“看似种种小事,却在不知不觉中让邻里关系变得好了起来。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讲文明、讲礼貌,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好。”
  
  “一件红马甲,一顶红帽子”,这是南阳千千万万志愿者的共同标志。马先生是一名公务员,在他看来,如今志愿者和普通市民的区别很模糊,普通市民本身也是一名志愿者。
  
  “我经常在周末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或是捡拾垃圾,或是清理‘牛皮癣’广告,或是向市民发放文明倡议书,时间久了,看着社区容貌一点点提升,市民素质一点点提高,邻里之间关系更和睦,自己也有一种践行文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马先生说。

微信图片_20220615161205.jpg

和邻居愉快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