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年龄职业,相同的文化情怀,在南阳大地上,有这样一群文保志愿者——
访古寻踪 他们一直在路上
本报记者 王平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保护文化遗产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近年来,我市涌现出许多文保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地倾注着心血和汗水,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他们是文物保护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对文物的一腔热忱,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文保的不足,为文物保护带来新的气象。
昨日,记者釆访了“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的部分成员,探寻这支文保团队从草根民间组织到专业性社会团体的发展历程,从中一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民间文保力量。
走出书斋 将目光投向市井乡野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主题,与我们团队一直以来奉行的‘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全民共享’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全民参与。”“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领队乔治邦说。
今年上半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访古寻踪”文保团队依然组织了各种活动:征集、宣传南阳境内的古树名木,潜移默化持续扩散影响力,唤醒民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在“世界读书日”,组织“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活动;助力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的文保志愿者,为冠军古城遗址申报省保广泛宣传,巩固团队“市县镇村”四级文保覆盖模式……
这是“访古寻踪”文保团队日常活动的一个个缩影。从2014年提出“访古寻踪”至今,8年的时间,这个民间文保团队发起的小分队寻访难以计数,而公开发起组织的集体寻访活动也已达115站,足迹遍及我市各县市区。
乔治邦是南阳市政工程总公司工作人员,热爱南阳文化的他起初只是一人一骑四处寻访,然后把自己关于文物保护的想法,以《南阳访古》为题,发表在河南日报“大河论坛”。也是在那儿,他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好友。2014年4月,感慨于城市急速发展、而小文物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的状况,他和涂月超、杜全山、勇军等民间文保人士大声疾呼:“再不寻访,我们就老了!再不保护,她们就不在了!”
他们开始在网络上发布“南阳访古寻踪”的活动召集,陆续对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存展开有组织的寻访。时间一点点过去,“南阳访古寻踪”逐渐成为南阳民间文保人士的精神家园,在国内民间文保界积累了口碑。
2016年12月,在河南大学举办的“首届河南爱故乡文化节”上,大家经过讨论,将团队正式定名“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
团队成立伊始,就决定走出历来文史研究的书斋传统,将目光投向市井乡野的历史文化遗存,希通过深入田野的走访形式,对散落在南阳大地的文化遗产做一次调查和梳理,唤起社会公众对本乡本土文化遗产的关注、认知、理解,“只有让公众了解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他们才会去关注文物、保护文物。”乔治邦说。
公益公开 8年组织寻访活动115站
从2014年至今,“访古寻踪”文保团队发起组织的集体寻访活动已达115站,足迹遍及南阳各县市区。
这些集体寻访均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开召集,无论男女老幼,只要对文物保护感兴趣,团队都敞开胸怀热烈欢迎。
他们的所有集体活动都是公益、公开,从不接受任何外来资助和商业赞助,短途骑自行车,长途包车,餐食、路费AA制,由参与者均摊。
参与者有深耕南阳民间文化多年的耆老宿儒,有供职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爱好者,有专家、教授、自由职业者,也有活泼好动的大中小学生,甚至相关文保单位的工作人员也通过网络平台报名参与,在对团队的活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团队的指导和联系。“8年来,参与活动的人员已经超过4000人次。”乔治邦说。
记者曾多次参与民间文保活动,感受过其中的酸甜苦辣。文化遗迹的寻访不同于其他,参与者不但要有兴趣,还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受制于种种因素,大多文化遗迹分布零散且历经沧桑,几乎难以辨识。在组织大规模的寻访之前,文保团队骨干人员会提前查阅各种历史资料并进行路线规划。由于他们注重在街巷、乡村以开放式解读进行文化传播,因此,寻访的过程常常并不轻松。有的人误将寻访活动当做猎奇的周末观光,参加一两次后便大失所望不见身影,然而更多的人慢慢在心中燃起一簇火苗,开始重新认识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渐渐成长为本土文化的义务宣传员甚或是研究者。
8年来,“访古寻踪”文保团队主要成员已撰写了400余篇《南阳访古》系列文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区域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逐渐带动形成了老中青共同参与、更替有继的志愿者团队。记者昨日釆访看到,在文保团队的骨干人员中,后起之秀令人期待,像“梦梦”“宛楚丹淅”等,他们不只是拥有热爱家乡的一腔青春热血,还拥有高学历和专业知识。一些90后大学生也加入其中,氤氲成全社会合力守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建言献策 助力南阳古城项目建设
受文物部门邀请,到南阳黄山遗址观摩、学习,配合文物部门进行主题宣传、推介;配合文物部门、住建部门和施工单位,为跨护城河的新华路桥、工农路桥、解放路桥命名;积极参与文博单位的系列宣传活动,推动激发博物馆、古迹的活力……8年来,“访古寻踪”文保团队在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南阳盆地是公认的“聚宝盆”,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成就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名,却也因地势之便,历史上屡遭兵燹祸乱。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小文物的生存空间堪忧。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通过努力,他们长期呼吁的甘露庵北厢房、黄权祭庵亭、内乡法云寺塔等已完成修复或修缮。在寻访过程中发现的王家大院,也正在申报市级文保单位。而“南阳古城保护利用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更让多年来关注南阳老城建设的他们欢呼雀跃。
乔治邦介绍说,为了宣传保护南阳古城,“访古寻踪”文保团队于2019年、2020年多次集中组织“走读古城”系列活动,对寨门、寨墙、护城河、马道、集市、老街等进行寻访,其间还组织开展了两次搜集搬运、捐献城砖活动。他们还提交报告,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以纯粹、专业和执着,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在南阳护城河治理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南阳市政总公司通过参与文保团队组织的“走访护城河·马道”和“搬砖修城”等活动,提高了文物保护意识,与文物部门商定了施工文保专项方案;施工单位还在文保团队的帮助下,梳理、标识施工区域内的文物古迹,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碑刻等文物后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多年来,这些文保志愿者,以眼含热泪守望故乡的赤子情怀,走进乡野身体力行的专业执着,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2021年4月,以“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为主体,市民协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这意味着南阳民间文保力量进入到更广阔的舞台,也担当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做好文物保护,需要一代代文博人的坚守,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探索出更多顺应时代的新模式。如“访古寻踪”文保团队发起人之一涂月超所言,我们热心文物保护,是因为历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保护民族的根和魂,文保志愿者当仁不让,一直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