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夏日探访 城市之变
昔日拥堵脏乱,变身如今的俏模样,记者用脚步丈量,触摸城市发展脉搏——
咱们的建设路 悄悄在变美
本报记者 于欢 张玲 文/图
从昔日的拥堵脏乱,到如今的通畅洁净,作为中心城区“路龄”颇大的建设路,用其化茧成蝶华丽蜕变之路重新赢回市民芳心,同时也见证记录着千年古城焕然一新的勃勃生机。
5月25日,在这个美好的夏日,记者从东向西探访建设路,沿途皆是新景新气象,所闻均是由衷的赞誉和美好的期许。
记者将此记录一二,以此展示城市发展中那些温暖、动人且强劲的美好。
路之殇
“时间侵袭了南阳大部分街区,数不清的变化在各个小的细节中蜕变,只有建设路等路仿佛被定格在了过去,街角的老房屋顶绿瓦青苔,檐下凡人烟火气……”这是2019年初,本土文化学者、唐王府博物馆馆长崔鉴平写的一篇名为《古城老街》杂文。字面意思是感慨在岁月洗礼下,建设路等道路抵住了时代的侵袭,和过去变化不大;其本意却是以杂文的形式针砭时弊,迫切希望城市顺应发展潮流提质更新。
相信,很多老南阳人,对于建设路是又爱又恨。建设路作为曾经的老城市主干道,当年的肉联厂、人民公园、县委大院、县公疗、影剧院、六零售、鸭灌局、当年的县一初中现在的市三中、魏公桥、县医院等沿线排开,这儿凝固着多少人美好的回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路狭窄的双向两车道逐渐变成梦魇一样的存在。“每到上下班高峰期,路面拥堵不已,人行道上脏乱不堪,简直不像是一条城市主动脉!”65岁的赵元文回忆过去的交通环境直摇头。
当然,这都是过去。当前的建设路,还有部分路段仍需进一步完善改造,但从众多受访者的言语中,记者切实感受到市民的幸福之情和对城市美好未来的期许。
路之变
道路连着民心,道路的形象也彰显着城市的形象,我市的道路改造升级工作逐步加大。
2020年6月,全长1.7公里、宽60米、设计为双向6车道的建设路西段延长路段通车。至此,建设路开始发生巨变。从东始滨河路、到西接北京路,建设路由老城区时的东西主动脉,变成了贯通东西两个新城区的大动脉。整条道路由昔日的6公里长,变成了现在的近9公里,这多出来的3公里,造福了多少百姓,是属于城市发展的骄傲,彰显着南阳城发展的无限可能。
2021年,建设中路人民路至仲景路段通车,部分路段的双向两车道拓宽为双向六车道;在原人行道位置增加非机动车道,方便非机动车通行,保障市民出行安全;重建了魏公桥,同步渠化改造建设路与仲景路交叉口。
“道路改造后,开车从西往东到魏公桥段时,视线豁然开朗,感觉这才像一个现代化大城市。”市民王浩的话道出多少途经此处市民的心声。谁能想到,短短几个月,这个一向拥挤不堪又窄又乱的十字路口,经过拓宽改造和美化,成为令人抢眼的景观路。
而已于去年改建好的建设路独山大道段至温凉河段,堪称变化最大的路段。过去的拥堵已被通畅替代,道路两侧绿化带上花红草绿,车流与行人和谐相处。据建设者介绍,亦路亦景观,未来的建设路乃至全市的道路将以此为模本逐步完善。
而在建设路市二院周边,相关的道路扩建也正有序进展。在规范的交通引导下,记者注意到,路面通行有序,往日的不堪随着路的升级而消失无影无踪。
城之幸
“动脉”越通畅,城市越有活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中心城区打通了历史遗留的7条“断头路”,新竣工道路7条,并新建和改造了多条主次干道。
越来越多的道路正如建设路一样,再次绽放新颜,变成一条条带动南阳结构调整、推进转型的跨越之路、“民心之路”。
全程近9公里的建设路,记者驱车耗时不到35分钟。一路畅通,一路风景,车窗外纵横交错的街景不断刷新城市“颜值”。
在建设西路榆树庄村居住的居民顾振睿经营一家小广告公司,5月25日面对记者,他感慨不已:“路通了,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好,这样的城市谁人不爱呢?”
车辆继续向前,回望建设路,恍若看见一幅城市发展的美好蓝图,勾勒出新的发展线。
记者所探访的建设路之巨变,只是一个缩影。去年10月,我市出台了《南阳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提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2024年年底,全面消除“断头路”“卡脖路”,加快构建“高架+隧道+快速路+外环路”城市交通网络,加强中心城区主干道与外环路互联互通,打通城市支路、区间路、背街小巷等城市交通“微循环”,形成内畅外达、配套完善的道路体系。
相信,在美好的明天,“建设路”们将成为串联经济发展、幸福指数的民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