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走进南阳东站疫情防控卡点,聆听“90后”党员志愿者叶远海的故事——
致敬!297天无悔的坚守
本报记者 于晓霞 文/图
在这场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这座城市的安宁默默付出,为千家万户的安全日夜守护,用一抹抹“医护白”“守护蓝”“志愿红”构筑起一道道最美的风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阳疫情防控卡点一线值守人员。
“你们是英勇无畏的“逆行者”,是南阳最可爱的人!“5月24日,南阳市委、市政府发出《致全市疫情防控卡点值守人员的慰问信》,向全市疫情防控卡点一线值守人员致以最诚挚的慰问和最崇高的敬意。
24日上午,带着心中的敬意,本报记者走进南阳东站疫情防控卡点,走近坚守疫情防控一线近10个月的“90后”志愿者叶远海,聆听一名普通党员志愿者的抗疫故事……
“90后”党员志愿者 坚守一线297天
5月24日,是叶远海参与南阳东站疫情防控工作的第297天。这297天来,他始终坚守岗位,一天都不曾缺勤。每天早上6点多,他从家骑电动自行车到达高铁东站,在车站广场上快速穿戴好红马甲,进入高铁站出站大厅,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第一趟到站列车G3203的到站时间为8时37分,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在这之前完成。车一进站,平日少言寡语的叶远海就开启了“话痨”模式:“请出示您的健康码和核酸报告”“行程码带星和红码人员请走中高风险区通道““大爷,别急,我帮您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您看,这就好了。” ……
南阳东站是我市铁路运输重要交通卡口,疫情之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守好这个入市关口尤为重要。虽只是一名志愿服务人员,叶远海每天面对的却是情况复杂的特殊乘客。这里的“特殊乘客“,就是指入宛返宛的红黄码人员、行程码带星人员、境外人员等。叶远海需要做的是,视乘客不同情况,按规定作出相应处置,确保所有人员安全入宛或劝返回程。为方便联络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他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南阳东站闭环转运群”。
重任在肩,叶远海在工作中不敢有一丝懈怠。每天除了简短的半小时午餐时间外,他几乎一刻不闲,查验双码及核酸证明、登记乘客信息、签订承诺书、联络所在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专车转运……刚处理完上一趟车出站的特殊情况乘客,下一趟车的乘客们便迎面而来。
为了疫情防控,受委屈也值得
1995年出生的叶远海,是宛城区茶庵乡马庄村一名普通村民、青年党员。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高铁东站疫情防控党员志愿者。
从去年8月1日至今,叶远海已连续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10个月,从没有缺过一天勤,就是春节也不例外;早出晚归,每天至少坚守卡点15个小时,日均处置200余名特殊乘客。
在从事志愿服务的日子中,每天面对情况复杂的特殊人员,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棘手问题。但无论再难,叶远海都努力克服困难妥善解决了,从不向领导叫苦说累。
一次,在劝返7名北京乘客后,因当晚已无返回列车,他便陪着乘客在候车厅到天亮,直到7点半乘客安全踏上返程高铁,他顾不上休息,匆匆洗了把脸,就又重振精神投入到了新一天的工作中;
还有一次,在引导一名女乘客走无核酸证明通道时,被该女子一拳打在了脸上。当时,虽然感觉有些委屈,但叶远海依然笑脸相待,继续耐心劝说乘客……
“一些特殊乘客下车后,一听说要隔离或劝返,当时就情绪激动,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叶远海说,只要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偶尔受点儿委屈,也是值得的。
守好了“大门” 就是守护了家
“截至2022年5月23日21:30分,当日高铁东站累计落客5012人;中高风险关联市返宛人数38人……境外返宛1人;低风险地区返宛黄码人员165人,全部签订居家隔离承诺书,并现场向其所在社区进行报备;今日红码人员4人;现场采集核酸538人,核酸结果全部为阴性。”
21:07,最后一趟高铁到站。处置完最后一批特殊乘客后,叶远海还有一项工作要做:赶写当天工作总结。“早一些的,晚上10点多回到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没准了,凌晨两点回家都有可能。”
“我在疫情防控一线做志愿服务,再苦再累都能扛,就是委屈媳妇了。”叶远海告诉记者,就在这个月底,他家要迎来第一个“小宝宝”了。媳妇十月怀胎,刚好是他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这段日子,平时连陪媳妇去医院检查的时间都很难抽出来。
“疫情防控关系千家万户,我是一名党员,我的身后是家!”将要升级当爸爸,这让叶远海在喜悦的同时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守好了‘大门’,就是守护住了家。”他说。
查验“双码”
登记乘客信息
深夜赶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