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余名农技人员服务“三夏”生产
本报记者陈琼
小满已过,我市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三夏”生产大忙即将拉开帷幕。
5月23日,市农技站站长、研究员胡银庆带领高级农艺师秦振栓和农艺师李明朝、秦刚,先后走进位于镇平县的想念集团、内乡县天丰农机合作社,指导企业和农民开展“三夏”生产。
在想念集团成立的想念农场,放眼望去,麦浪滚滚,一片金黄,丰收在望。该集团今年利用自有土地种植小麦3000亩,同时组织农户建立推广基地4000亩,种植优质小麦品种中麦578、新麦45和西农511。胡银庆等对7000亩小麦示范方内的多花黑麦草、节节麦等杂草综合防治工作进行了技术指导,叮嘱农场负责人在小麦适收期及时收获,减少机收损失,为周边农户树立示范。
在内乡县天丰农机合作社,农技人员走进示范田进行指导、测产,帮助合作社解决“三夏”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人努力,天帮忙,科技带来丰收粮,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农技人员的辛勤付出。”合作社负责人感慨地说。
眼下,作为服务全市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市农技站组织13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全力以赴保丰收,多措并举调结构,创新推广强服务,确保全市夏粮丰产丰收、秋粮种足种优,为夺取全年粮食增产增收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抓实后期麦田管理。在全市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战三夏夺丰收”农技行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情监测和分类指导,指导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科学开展“一喷三防”和应对后期强降雨等减灾防灾工作,确保小麦及时安全收获、颗粒归仓。
调优秋粮种植结构。制定下发《南阳市2022年秋作物品种利用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秋粮生产,扩大优质大豆、甘薯、小杂粮等作物种植面积,确保全市秋粮种植稳定在850万亩左右。在宛城区等4个县区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1万亩,推动全市秋粮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以开展“千人包千村”“百站包万家”等科技服务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专家电视讲座、微信群互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入户指导等形式,开展“三夏”生产技术指导,实现了“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