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踔厉奋进 书写南阳精彩答卷
1. 围绕中心献良策 凝心聚力谋发展
市委党校 邹燕秋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给党校科研工作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推动理论宣传、决策咨询、调研课题再上新台阶。
思想引航把牢把稳。宣讲好研究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指示精神,是党校科研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市委党校第一时间编辑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南阳报道集锦》,供全校教职员工和主体班学员学习;组织“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拟定调研课题和研究方向38项;组织撰写《南阳历史新纪元》等系列文章,推出《南阳论坛》特别专刊,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以历史的担当、奋进的精锐,奋力开启建设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的新征程。
理论宣传走深走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许,我们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展开科研攻关,组织撰写理论文章,相继在河南日报、南阳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共十大理论专版、60余篇,确保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解读透、分析清、落实好,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多次组织全市党校系统理论研讨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指示精神宣传到机关团体、城镇乡村、厂矿企业和田间地头。
决策咨询献计献策。围绕南阳中心工作为市委政府献计献策是党校科研的重中之重。“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南阳中医药事业指明的方向。市委党校组织撰写的《南阳中医药文化产业事业发展对策建议》调研报告,获得了市委书记朱是西的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参与南阳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规划建设中。组织撰写的《文旅融合助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市委书记朱是西批示,要求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交投集团深度合作,扎实推进。同时,组织开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之水库沿线生态有机农业发展调研,就南水北调工程主题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进行研究论证等。
让我们凝聚信心,鼓足干劲,锚定南阳发展总目标,突出党校科研资政特点,不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为美好现实。
02.乘势而上 打造中医药“两地一都”
市委党校 唐寒冰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时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确立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的战略目标,推动医圣故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优势为根,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医祖庭医圣祠之所在地。因此,打造全球中医圣地是历史担当和使命所在,南阳责无旁贷。以仲景文化为引领,全方位多渠道弘扬仲景文化,守好仲景文化的“根”和“魂”,将南阳打造为全球中医人的精神家园、神圣领地和世界中医朝圣拜祖地,建设仲景文化地标,擦亮仲景文化品牌,扩大仲景文化传播。将中医祖庭医圣祠建成馆、祠、院于一体的“医圣祠文化园”,使之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医朝圣拜祖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地。创办“医圣拜谒大典”,设立“仲景文化宣传周”,广泛宣传仲景文化,增强仲景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事业发展为本,打造全国中医高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是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光荣职责。聚焦建好南阳“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实施建设一所“双一流”中医药大学、打造一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培育一批名院名科名医、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搭建一批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一个智慧中医系统“六个一项目”,奋力打造“全国中医高地”。
产业强势为基,打造全国中医药名都。南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中医药产业正在成为南阳经济发展的铁肩膀。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使命光荣、时不我待,迫切需要产业强力支持。我们要围绕中医药强市战略,致力于“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重抓重推中医药产业,实施中医药产业种名药、塑名企、建名园、育名艾、办名展、创名城“六名塑造行动”,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全国中医药名都”,撑起产业强市的硬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为南阳注入了强大动力。乘势而上,南阳在文化、事业、产业并重的中医药发展新路子上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让中华医药演绎更加精彩的故事。
03.梦想照亮前方 奋进正当其时
市委党校 袁微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于南阳而言,守护好一渠清水,是历史使命,是时代课题,更是责任担当。一年来,南阳坚持“绿色崛起、美丽富民”主线,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项目拉动,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盆地变高地,硕果累累、振奋人心,一幅“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身处水源地,地处核心水源区,特殊的地位,赋予了南阳生态环保刚性制约、一渠清水安全北送的历史使命和政治担当。南阳面临着既要保生态、保水质、保供给,又要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特殊责任。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努力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
坚持生态优先,站位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确保一渠清水安全北送。巩固和完善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严密防范各类风险,确保供水安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水质绝对安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持续抓好大造林大绿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突出集约节约,提高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刚性约束,做到城市发展、土地开发、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树立节约意识,做好统筹谋划,最大限度发挥工程调水效益。
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水源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瞄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着力招引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节能环保型的项目和企业;推行“链长制”,围绕龙头企业、优势产品,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横向集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南阳将始终以咬定青山的生态定力、一抓到底的生态拼劲、转型发展的生态自觉,扛稳扛牢“一渠清水安全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不负时代召唤、不负领袖嘱托、不负人民期望。
04.厚植人民情怀 办好民生实事
市委党校 刘雪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如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重要论述已经在南阳大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累累硕果。
固民本扩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民心稳。2021年,我市多措并举稳就业,全力以赴保民生,以就业之稳促进经济之稳、社会之稳、民心之稳。深入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组织实施“春风行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积极开展就业困难人员精准帮扶,实现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021年,全市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5.2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返乡创业3.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1亿元。
兴教育强民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后劲,也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竞争力的标志。2021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和打造全省教育高地的目标,把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21年,我市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铺开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为30.5万名有在校用餐需求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午餐供餐服务,纳入2021年省重点民生实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项目541套,招聘特岗教师3005名。
重养老解民忧。我市认真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城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以“六专六好”为主要特点的南阳城镇养老服务模式基本形成。2021年,我市共建成县级养老服务中心12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04个。同时,制定了《南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构建市、县、街道、社区、居家“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格局,让老人安度晚年,让家人放心、老人舒心。
05.牢记嘱托 扛稳农业基本盘
邓州市委党校 周香玲
仓廪实,则天下安。邓州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国家级制种大县、河南省粮食核心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一年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实施“两藏”战略,以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扛稳农业基本盘。
作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邓州市紧绷粮食安全弦,扛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保有耕地2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17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8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69万亩,粮食年总产140万吨,连年获得国家超级产粮大县荣誉称号,2021年又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市)三个国家级、省级试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的主要矛盾,抓住了种子,就抓住了农业的要害,抓住了关键。邓州在“一粒种子”上下苦功夫、做实文章。创新常规小麦育种和杂交小麦育种。依托农业农村局团队,在原有审定17个品种的基础上,去年到今年又审定了4个小麦新品种,是河南省审定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最多的县级市之一。依托与北京农科院合作建立了邓州昌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国家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是国际领先的“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目前共种植杂交小麦(制种)5000余亩。2018年以来,邓州市杂交小麦种子连年销往北京、天津一带和河北、山西等北方主产麦区;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远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邓州市杂交小麦种子从源头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品种支撑。
种子是粮食之基,种优则粮丰。今年5月12日,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揭牌,这是我省首批智慧农业中心,围绕种子、粮食、土地、技术集成,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为邓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06.守护碧水勇担当 感恩奋进续新篇
淅川县委党校 化月凡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阳时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渠首一滴水,家国万里情。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始终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引领发展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不断开创新局面。
淅川坚决扛稳水质保护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保水质、护运行、促发展,用真情和奉献谱写了一首守护碧水永续北上的担当进行曲。一年来,淅川坚守底线、担当作为,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开展守护碧水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一劳永逸、长效机制”的目标,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专项整治丹江口库区违法违规建设,共计拆除砖混结构房屋1.62万平方米、简易钢屋架房屋7.65万平方米,清理筑塘养殖水域14.63万平方米,清理库区弃渣40.53万立方米,恢复有效库容480万立方米,连通水域360万平方米。
加强水环境的长效管护。通过建设警戒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水源保护区24小时监测预警。未来将建设“高分+北斗”实时智慧监控系统,实现全县区域内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的精准监管,实时排查水库风险隐患,用科技助力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推动高效生态产业发展。坚持经济生态并重,推动高效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共有50余家企业投资生态产业,30余万亩的大樱桃、软籽石榴、杏李等染绿库区,97.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惠及城乡,“香花”小辣椒、“丹江”淡水鱼等一大批渠首名优农产品畅销全国。
在这片绿色的水源、希望的沃土,到处涌动着奋进的浪潮、蓬勃的生机。淅川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发展黄金期、转型关键期。让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谱写淅川发展的新篇章,为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贡献更加出彩的淅川力量!
07担当作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唐河县湖阳镇 洪 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就是要立足镇情,勇于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用基层实践凝聚强大力量。同时要学深悟透国家发展战略,在省级发达试点镇、民族乡镇、山区乡镇、省级沿边乡镇、乡村振兴试点镇发展规划编制上找准定位,积极在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等方面,加快乡村发展步伐。
对湖阳镇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要是着力打造红色湖阳、山水湖阳、平安湖阳、宜居湖阳、美丽湖阳。一是打造镇域创新高地。围绕产业发展、管理区定位,打破层级、体制壁垒。创新融合少数民族、山区乡村一体化发展。二是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以时代矿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矿业、电子、食品主导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搭建坚实的载体和平台。三是打造文旅森林康养小镇。依托万亩森林公园、山水资源,打造文旅森林康养基地。持续开展河湖流域生态修复和黑臭水体整治,推进公园绿地建设。修复红色纪念地、湖阳公主官邸后花园,建设汉城省级客运服务站,修复提升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和廖氏文化长廊,举办世界廖氏宗亲祭祖大典。统筹使用PPP项目、专项债券等融资方式,争取使湖阳镇落地一批绿色发展项目。以全域旅游、环线建设为牵引,整合串联优质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旅森林康养小镇。四是打造农业质效强镇。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培育有机小麦、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山桐子高效林业,弘扬南阳黄牛文化、建设黄牛养殖基地。与茅台集团合作推动“三变改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五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以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工作改革创新,夯实乡村振兴的政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