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着眼 细处发力
淅川因地制宜打造文明宜居村
特约记者 申 东 杨振辉
漫步在淅川县金河、寺湾等乡镇的村庄,平整干净的通村公路串联起一栋栋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院落内鲜花盛开,菜畦内绿蔬油油,小溪内清流潺潺,村庄净化美化绿化,生态宜居。
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淅川县发出争创“产业发展红旗”、“文明宜居红旗”、“社会治理红旗”等“三面红旗”动员令。在推进“文明宜居红旗”创建中,该县引导各乡镇立足特色、创新路径,紧盯“村庄美”“庭院美”“心灵美”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
变大拆大建为因村制宜
5月16日,在淅川县寺湾镇赵河村,绿水绕村流,枝头果正红,红墙灰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其中,家家门口、道路两旁一派生机的花果蔬菜让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洋溢着蓬勃活力。
“种花、种树好看归好看,一年养护费用就得好几万,如今种上这些瓜果蔬菜,既能美化庭院还能随采随用。”赵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光轩介绍。
在文明宜居乡村建设上,淅川县以“文明宜居红旗”创建为引领,不搞大拆大改大建,因地制宜,因材使用,充分利用农村旧房废弃的砖瓦建材,变废为宝,采用“绣花”功夫,对门前屋后、花池菜园的围栏进行别出心裁的改造提升,将庭院美化与果园、花园、菜园相结合,实现村容村貌的美化提升。
寺湾镇夏湾村群众居住集中、道路整洁,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突出,“我们通过开展‘绿色星期五’活动,带领村民对房前屋后进行常态化的清理、整治,以小行动来带动宜居环境的大提升。”夏湾村党支部书记白蓝天说道。
变政府出资为多方筹资
“咱也是村里的一分子,家乡建设咱必须得出份力。”罗国军是金河镇东升村的一名在外创业人士,得知家乡建设需要经费,便慷慨解囊。
面对文明宜居乡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难题,淅川县引导各乡镇扭转等、靠、要的思想,探索出“政府补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新路径,发动乡贤、在外成功人士募捐资金,既解决了资金缺口,又提升了他们建设家乡的积极性,推动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寺湾镇按照各村募集资金的50%进行匹配,发动本村在外人士回村创业、献计献策,激发乡贤和在外人士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仅用半个月就募集资金86万元;金河镇强化有解思维,鼓励各村拓宽资金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东升村党支部书记李汉强,借助县“两会”召开契机,积极沟通对接县内企业,成功争取到了鑫冠商砼2万元的工作经费。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村里逐家逐户定制户容户貌整治提升方案,还提供工具和材料,我们自己负责建设,做得好了还有奖励,这干起来,有劲儿!”在金河镇东升村,村民李常法一边修砌着自家的院墙,一边兴奋地向记者说道。
“我们引导各村发动群众成立‘三面红旗’创建理事会,逐户列出门前屋后整治提升清单,让理事会来评先进、定奖惩,逐步形成群众自建自评、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文明宜居乡村建设,坚持‘常态化’、追求‘长效化’,把乡村打造成干净整洁、风清气正的幸福家园。”金河镇党委书记贾江波说。
与此同时,淅川还把常态化先进表彰与传统节日、中心工作相结合,通过选树“好学子”“庭院整洁户”“孝亲敬老户”、设立“乡村光荣榜”等形式来凝聚榜样力量,营造“当先进光荣,学典型提升”的良好氛围,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如今的淅川,村里谋发展,群众唱主角,一大批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五老人员主动参与“三面红旗”创建工作,为村集体建设出谋划策,每一名村民都把村子的发展当己任,思想通了、思路明了,全县处处呈现一派文明、富裕、祥和的乡村振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