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5)
用“心”抒写教书育人
——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阳市十三中教师王喜刚
全媒体记者李佩佩 谢康
弦歌不辍,乐调才会优美;诲人不倦,育人才能成材。
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阳市十三中教师王喜刚从教18年来,始终坚守教育教学第一线,奉行“为师唯爱,为爱唯真”的工作理念,用行动诠释师德,用爱心追逐梦想,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小标题)树立理想,责任就是担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体现在王喜刚的身上就是应做应当,敢作敢当。
王喜刚还清晰地记得,自己2004年初登讲台时,第一眼看到学生们那清澈的眼神。从那时起,王喜刚就在心里暗暗决定,要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向标。
从教以来,他潜心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让孩子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
除了教学工作,王喜刚还长期担任九年级毕业班班主任,这些年来,王喜刚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混”在孩子群中,当孩子们的“知心大哥哥”。虽然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但王喜刚总能以“独家本领”去打开孩子们心里的那一扇门。
每周五下午,王喜刚都要给学生颁奖,成绩优秀、学习进步、自律性强、助人为乐等的,都有奖品,而奖品是王喜刚自己掏腰包买来的。在物质奖励的同时,他对学生们精神上的鼓励也从未缺席。每天早读,王喜刚总是早早到校,在大屏幕上展示他精心挑选的励志标语,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
副校长秦守洁说,王老师是爱岗敬业的楷模,业务精湛,工作上他拼,只要能把班带好课教好,一天24小时在岗他都愿意,他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赢得了历届家长和学生的信赖和赞许。
(小标题)恪守尽责,顾全大局舍小家
顺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2016年、2017年,对于这位班主任来说,是最艰难的时刻。
2016年9月,王喜刚的妻子患上淋巴瘤,不得不到郑州接受治疗。学校准备给王喜刚所带的班级调整一位新班主任,让他专心照顾妻子。
对老师充满信赖的学生和家长们得知了这一情况,仍然盼望王喜刚留任班主任,再三坚决表示,愿意等他回来。
11月,期中考试结束后,王喜刚在重症监护室外通过视频召开家长会。即便身没在班级,但他的心始终和学生们在一起,只要能抽出一丁点的时间,他都要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了解班级情况,掌握学生动态,鼓舞班级士气。
12月,妻子的病情稍微稳定,王喜刚立即回到了班里。他把办公桌放在教室后面,从早到晚陪着学生们上课。他把痛苦藏在心底,每天都用笑脸面对每一名学生。
2017年4月,妻子做骨髓移植手术;12月,妻子病情恶化;2018年3月,母亲做手术……人生之路艰难而崎岖,王喜刚在学校、医院、家庭之间奔波,日渐消瘦,不变的是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
将逆境当战场,将苦难当积淀。王喜刚守护了家庭的温情,也收获了育人的成功。
(小标题)燃烧激情,甘作红烛照人生
一份份作业、一个个课件,见证了王喜刚18年的教育躬耕路。
王喜刚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良师,而且在生活中更是一名益友。作为九年级数学组组长,他总是对青年教师关心备至,主动把多年教学工作积累下来的好经验分享给年轻教师,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加快成长。
教师高建鑫说:“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王老师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大家帮助,特别是我参加双声大比武前期准备中,他利用周末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帮我精修课件,整理思路,他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都使我受益匪浅。”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执著,所以收获;从教18年来,王喜刚痴迷三尺讲台,醉心教学,获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喜刚从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他满怀师者初心,践行育人使命,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自身的教育理念,视教师为渡工,为学生引航开渡;视教师为春蚕,无私奉献;视教师为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学子们的锦绣前程。他个人也被认定为南阳市第四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被评为”南阳市优秀班主任“”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小学骨干教师”,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
王喜刚告诉记者,把每个孩子教好,既是他的义务 又是他的责任,他身上承载着许多家庭的兴旺和发达,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责任,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唯有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