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牢记嘱托系列 民生篇)托起民生幸福梦
作者:  于晓霞

托起民生幸福梦


本报记者  于晓霞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心之所系,行之所至。2021年5月13日下午,正在南阳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在看望南水北调搬迁群众时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人民”二字,重于千钧,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一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民生坐标”,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集中发力,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奋力书写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牢记嘱托 描绘幸福南阳模样


 总书记的关注点,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一切工作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个“民生大礼包”,散发出浓浓的“爱民情怀”,彰显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思路。

“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建设幸福美好家园。”2021年9月底,市第七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我市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提出了“一二三五十”工作布局,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南阳的发展蓝图,开启了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新征程。同时,对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会就今后五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提出了建设“幸福美丽南阳”的新目标,明确要全力做好促进就业创业增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健康南阳建设、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阳等民生保障工作。

“以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来更好保障父老乡亲过“好日子”。”接地气、重民生是今年2月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突出特点。报告中,字字句句回应民生关切,桩桩件件体现为民情怀。

“加快推动民生提标改善,聚力提升副中心城市成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加大民生财政支出力度,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扎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全力办好问题楼盘化解、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区集中供热等关系老百姓衣食冷暖的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坚决兑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

一张蓝图干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全市上下感恩奋进,实干为民,高质量发展为民生“加码”,高质量惠民为民生“兜底”,高质量蝶变为民生“加速”,努力绘就美丽新南阳的幸福模样。

 

改善民生  彰显人民至上理念

 

604亿元!一个有力而温暖的数字。

这是2021年全市民生领域的支出总额,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达80.9%。数字背后,是稳稳的“饭碗”,暖暖的人心;是病有所医,是居有住所,是幼有所育,是老有所养等系列民生保障。

“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为民实事只多不少、惠民力度只强不弱”。2021年,全市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达157.3亿元,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114.8亿元,用于卫生健康的支出98.2亿元,用于节能环保的支出17.2亿元,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15.5亿元,用于公共安全支出20.5亿元……

一份年度财政民生账单,就是百姓的“幸福清单”。走进南阳,从城乡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从关乎家家户户的就业、看病、上学、养老,这些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解决;从群众脸上漾起的欢颜,你能明显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幸福。

“跟之前相比,小区改造后就跟美颜了一样,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住着也更加方便舒适了”“下雨不积水了、蜘蛛网线清了、停车位多了,还增设了小花园和健身广场”……细数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的种种美好,车站路农校家属院等小区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不完的幸福满足。

车站路农校家属院的变化,正是我市2021年重点民生实事之一——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去年,为扎实办好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生工程,我市共投入资金6.1亿元,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高标准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17个(含邓州市),惠及群众40256户,超额完成省定2.55万户重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实施问题楼盘化解行动、实施健身步道提升工程、实施中心城区公交线路优化工程、实施电梯安全整治行动……为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我市将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民生财政支出力度,从全市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入手,持续强力推进20件重点民生实事,确保经济发展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让全市人民享有更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共享红利  擦亮百姓幸福底色


一切发展的最终指向是民生改善。楼高千尺,大道通衢,都不及通往人心的温暖和幸福。

“感谢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从零收入到现在的月入3000多元。”方城县赵河镇村民李女士原本是一名家庭主妇,去年8月参加了由人社部门组织的育婴员技能培训后,成功找到了工作,可观的收入大大减轻了家庭压力。一说到如今的工作和收入,她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了;

初夏时节,绿树鲜花将宛城区仲景街道泥营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点缀得分外美丽。婉转悠扬的音乐从一楼活动室传出,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们正手持各种乐器演奏《13710之歌》。五楼老年公寓内,92岁的雷老伏案专心作画,别是一幅怡然自得的画面;

……

这样温暖幸福的一幕幕,只是我市一年来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提升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一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民之所急所需所盼,补短板、强弱项、办实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看就业创业——创新“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创业,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这一年,通过直播带岗、云招聘、“企业直通车”等组织各类招聘会190场;多措并举稳定和促进大学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2万人,登记失业率3.85%;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9亿元,扶持自主创业人数3540人,创业带动就业951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29.3万人。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和9.4%,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看教育发展——教育资源快速扩充学位供需基本平衡,优质教育的阳光正洒向每个孩子的身上。这一年,17所完全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9万余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4所,新增公办学位1.2万个;认定民办普惠性幼儿园467所,新增普惠性学位8.2万个。中小学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学生全覆盖。南阳市一中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今年秋期将建成投用;张仲景国医大学恢复重建纳入我省高校“十四五”设置规划,目前已开工建设;职业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并重,加快推进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南阳工业职业学院等建设。

看社会保障——一座座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之家”孕育而生,“一老一小”照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567家、“儿童之家”136个,2.5万余名特困老人过上了集中照料的幸福生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58.32万人、924.6万人、66.94万人、59.14万人;持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长140元,惠及全市33.34万名退休老人。

看卫生健康——大力推进健康南阳建设,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两地一都”。这一年,市中医院等3家中医院通过“三甲”评审,12家县级中医院创成“二甲”;全市新增三级医院10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超额完成任务;“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深化,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

看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平安南阳”建设,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反恐防恐、涉疆服务管理两个“升级版”创出南阳品牌;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大平安格局逐步形成,连续7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推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无缝对接,百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嘱托如山,初心如磐。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增进民生福祉的道路上,南阳以责任作笔,以实干为墨,向美而行,向好发展,新的“民生答卷”,正在书写。


微信图片_20220424161535.jpg

多彩校园快乐成长   本报记者 于晓霞 摄


卧龙区卧龙岗街道汉画社区主题公园.jpg

主题公园扮靓汉画社区  本报记者  张玲 摄


中医药义诊惠民.jpg

中医药义诊惠民生 本报记者 张玲 摄


幸福晚年.jpg

 老有所乐托起幸福晚年  本报记者 张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