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曲种相融,古代现代穿越—— 大型曲艺剧《张仲景》5月11日晚在南阳首演
作者:  陈向革

十个曲种相融,古代现代穿越——
    大型曲艺剧《张仲景》5月11日晚在南阳首演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向革 黄志三)“集南阳曲艺之大成,场面宏大,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堪称多年难遇的视听盛宴!”5月11日晚,卧龙区举行的“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大型曲艺剧《张仲景》”首演式成功首演,社会各界人士观后击节叫赏。
  大型曲艺剧《张仲景》由卧龙区宣传文化系统创作,围绕“医圣”张仲景不畏艰辛困苦救治老百姓,隐居深山凝聚毕生心血编撰《伤寒杂病论》的故事,再现张仲景伟大的医学贡献、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去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南阳调研,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参观,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在卧龙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南阳市说唱团演艺有限公司组建专职团队,经过八次研讨、五次论证、近一年排练,创作出大型曲艺剧《张仲景》,受到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的称赞。
  该剧由国家二级编剧党万树创作,国家二级导演李照冉担任导演,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阳市说唱团团长王国政主演,刘兰芳弟子侯红莲做穿针引线人,以大书曲艺形式介绍剧情,推进故事情节。  
  如何通过艺术作品传递历史记忆,如何将远古年代的仁医精神鲜活再现,如何让年轻观众产生共鸣,是该剧的重点和难点。
  《张仲景》没有选择“英雄式的说教”,而是将鲜活的人物放到观众面前。在表现形式上,以张仲景“一人一事”为主线,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注重说唱;在表现手法上,力求推陈出新,多手段、多色彩、多方位、多角度地艺术表达,大胆融入舞蹈和民俗等地域文化元素,促进传统曲艺与现代表演有机融合,使传统曲艺焕发新的活力,让观众对南阳曲艺剧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张仲景》立足地方曲种,融合南阳十种曲艺形式。其中,有大调曲子、板头曲、河南坠子、三弦书、西坪民歌等五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和新野槐书、桐柏渔鼓、淅川锣鼓曲、南阳鼓儿哼、快板等五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经方不朽,医圣永存!《张仲景》是河南首次用地方曲艺形式表现传统中医药主题剧目,以曲艺剧的形式向“医圣”张仲景表达致敬。
  传承文化,讲好故事。近年来,卧龙区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相继推出了《卧龙传奇》《卧龙岗上》《百年颂》《月季颂》等一批精品力作,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荣誉;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惠民演出每年500场以上。

  IMG_7303.JPGIMG_7327.JPGIMG_7328.JPGIMG_7339.JPGIMG_7328.JPGIMG_73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