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记录片首映那天是个周末,下了很大的雨,一个影迷包场,整个影城从头到尾只日三个观众。2019年夏天,贾樟柯到邓州拍作家梁鸿的时候,设计师刘彬问我去不去探班?我说,我是贾樟柯导演和梁鸿老师的铁粉,非常愿意去。约上南阳日报社编辑曾碧娟,作家一一,在麦田里等了两小时,贾导正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在拍风吹麦浪的镜头,成片中出现的是一位老人在捻麦穗放到嘴里。后来,贾导跟我们聊了十几分钟。贾导儒雅,更像南方人,思想深刻,语言表达条理清晰。
贾导当时介绍片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采访余华后,名子就改了。余华在片尾说,课本上说海是蓝色的,自己在海边一直看到的是黄色的,就有一次游泳想游到海水变蓝,因此影响了导演,这部片名就改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从老人院的一个个面孔,到老人们吃饭时的神情,拉开了贾家庄历史的横切面,还有莫言、格非、苏童、李敬泽、叶兆言、韩东、西川等作家诗人受邀到贾家庄讲座,听秦腔。在这部片子里,贾导刻意拍了很多普通人的面孔,每张面孔背后都有故事,只是他们没有机会像贾平凹、余华、梁鸿那样有专门的机会讲出来。
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说要出诗集。贾平凹说,我不反对你写诗,可是你得先生活好,做好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不要把生活也诗化了。贾平凹也出身农村,他成为作家后就以常年不愿意请客出名,就为了过好自己的生活 。与同时代的作家路遥和陈忠实等人相比,贾平凹活的很安逸。人过七十,他的叙述真实而平缓,没有过往能让他激动,他见的太多了。
梁鸿老师叙述的时候,一提到母亲就哽咽甚至泣不成声。因为接连读了《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鸿通过非虚构的写作,勾勒出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剪影,梁庄里一个个鲜活而普通的农民,打工者,商人,跃然纸上,让读者照见自己和同一片天空下的国人,他们的悲欢离合,命运转折。梁鸿以撕裂的方式,把自己的家庭呈现给观众。那种绝望、苦涩,亲情之间的折磨和依赖,也许跟那个时代里的中国家庭没有什么不同。
余华的叙述轻松随意,他只是不愿意做一个无聊的牙医,不愿意在文化馆里混到退休。所以他不停的读书,写作,直到写出《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到后来的《文城》。有一次他想游到海水变蓝,遇到了海流,他就没有挣扎,回到岸边的时候已经游了四十多里。
梁鸿老师为了写走出梁庄的人,跑了有大半个中国。作为她的铁粉我收集了她几乎所有的书,只有《梁光正的光》这本书没找到,该书她以父亲为原创创作的第一本小说。在微信上交流的时候我提到了。后来她给我寄了一本,说是也在网上采购的。
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梁鸿到郑州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2000年,她到北师大考博。读书让梁鸿从梁庄走到了省会和首都,回归家乡的写作,让她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也让更多的读者通过《中国在梁庄》看到一些普通农民的真实人生。他们的困惑与追逐,努力与挫折,都是中国人最深刻的写照。农民应该感谢作家梁鸿,读者应该庆幸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位愿意把笔触指向农民个体命运的作家。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借三位写作的讲述,拍摄展现了很多普通人的面孔,贾导的剪辑很明显,里面有不低于100人的面孔,每个面孔有一至五秒,甚至更长一些。如果面孔定格,观众会通过一个面孔,猜想这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他的家庭情况,甚至她婚姻是否幸福。这些鲜活的面孔都让我为之触动。通过这些面孔,观众可以关照到自己,而群像背后正是中国。镜头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力量呈现,何况背后有一位关心时代变革中普通人命运的导演。他曾经说:“大时代在快速前进的时候,不要撞倒了走的慢的人。”
如果梁鸿没有写《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我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位作家,如果不是贾樟柯导演来南阳拍梁鸿,我一辈子也接触不到贾导演。人生没有如果,发生了就是必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评分很低,作为一名被打打动的普通观众(看了两遍,每次到梁鸿老师讲母亲时就跟着流泣),为此,我专门写一篇不知所谓的观后感来强烈推荐。(影友 顾清树)
编辑:轩雪麟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中国书协专委会委员名单审议通过:南阳两名书法家入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