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  王鸿洋

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我市中医药工作“路线图”确定

本报记者 王鸿洋

弘扬仲景文化,重振杏林芳华。

428日,2022年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安排部署今年中医药发展工作,动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地一都”工作目标,加压增责,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全市中医药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全市中医药工作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立足建设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强力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围绕打造“两地一都”,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为目标,进一步整合中医药资源,补短板、强弱项、起高峰,从“医、教、研、产业、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实现“六带动、六突破”,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今年全市中医药工作任务:

以实施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为带动,在提升中医医疗水平上实现新突破高水平建设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整合全市优质骨伤资源,加强与望京医院紧密协作,全面提升以中医骨伤为主的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县市区中医院建设,整合医疗资源,规划建设市中医院“一馆六院多中心”。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做实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群众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统筹利用中医医疗资源,建立“1+N个县域医共体”合作模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续免费提供中药预防茶饮,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仲景馆建设,使仲景馆遍布城乡。发展“智慧中医”,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智慧中医”新平台和中医药产业互联网平台。

以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为带动,在中医药教育上实现新突破

积极配合推进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做好大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引进、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等工作。继续办好仲景书院,以书院建设为平台,扩展业务,广泛合作,办成全国中医药界品牌书院。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在市中医院设立“河南中医药大学豫西南硕士点”,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为我市培养更多的中医药硕士,提高人才层次。大力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加强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持续开展“西学中”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基层专业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

以筹建“张仲景实验室”为带动,在中医药科研上实现新突破

筹建建立“张仲景实验室”,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资源,融合中医药龙头企业,联合建立各类省级科研平台、中原学者工作站,同时聘请院士为仲景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杰青、岐黄学者、中原学者等为实验室骨干,推动“仲景实验室”建设。搭建一批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现代中药研发,打造高端共享的现代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现代中药制药龙头企业,创新研发中药新产品。

“三园、一廊、一谷、三片区”为带动,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三园、一廊、一谷、三片区”中医药产业布局建设,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融合,文化与康养融合。着力打造中医药产业链,科学发展中药种植产业,引导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用好南阳现代中医药投资基金,完善中药市场交易体系。做大做强艾产业,继续实施“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规划种植布局,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延伸产业链条,用好“南阳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快推进中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引进更多更大中药产业项目,做好“两岸大健康产业园”项目接洽,推动及早落地。

以推进医圣祠文化园建设为带动,在仲景文化弘扬传承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推进医圣祠文化园建设,高水平建设园、院、祠于一体,集文物保护、收藏展览、文化交流、中医诊疗、研学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医圣祠文化园”,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和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打响张仲景文化品牌,持续举办“仲景文化宣传周”,用好医圣祠“张仲景主文艺作品创作基地”牌子,开发文创产品,办好“一节一坛一会”。加大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力度,持续在全市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活动,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

以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带动,在国际交流合作上实现新突破

高质量、高标准建好“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把张仲景博物院打造成中医药出口的示范区和集聚区,不断提升我市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导医疗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设立仲景馆或远程医疗、中医药培训教育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等,拓展中医药服务出口贸易。创设“张仲景医学奖”,保障张仲景基金会健康运转,创设“张仲景医学奖”,以表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