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 牢记嘱托系列·特稿①)绿水青山绘长卷
作者:  杨青晓 于欢

绿水青山绘长卷

本报记者杨青晓 于欢

 

一江碧水长流,满眼青山在望。

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从淅川陶岔出发,一路欢歌,奔涌北上1432公里,至今已调水471亿立方米,7900万人直接受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润北国,厥功至伟。

身处水源地,地处核心水源区,特殊的地位,赋予了南阳生态环保刚性制约、一渠清水安全北送的历史使命和政治担当。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南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创建国家高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引领,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持续厚植生态优势,以绿色之笔绘出“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的壮美画卷。


扛牢政治责任

坚决守好这一库碧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尽管时隔一年,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仍言犹在耳,振聋发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市政府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更是把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扛稳扛牢,“坚决守护好水源地一库碧水”这一庄重承诺,正写进南阳的绿水青山。

4月23日,丹江口水库,阳光洒满江面,一泓碧水映青山,两岸葱茏入眼帘。看着洁净的碧水,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科科长宋俊丽拿着一组数据,自豪地说:“丹江口水库109项因子稳定达标,各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符合调水水质要求。”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渠首是水质监管的“咽喉”地区,作为河南省唯一专业围绕丹江口库区及入库河流开展监测应急、水质保护工作任务的专职机构,52人一直守护在这里,他们平均每月要跑近900公里对丹江口库区及入库河流开展日常监测应急巡查,每天要对1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个浮标站开展数据审核与设备维护。正是这种执著,成就了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准、全”。

      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技术科科长许高双告诉记者,“调水以来,中心共出具水质监测数据近百万个,为水质治理、政府决策、预警防控提供可靠支撑和依据。”

不断提高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正是南阳守好一库碧水的生动缩影。

守好水源地一库碧水,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是南阳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市委、市政府划定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创新实施“互联网+护水”机制,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今年3月8日,淅川县在马蹬镇崔湾村召开“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当场对该村170米水位线以下、长达139米的拦汊筑坝爆破拆除,并对170米水位线以下所有违建、拦汊筑坝、拦网养鱼等违法行为予以强力打击。

据统计,水源地先后关停规模以上企业1163家,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1500家,否决、终止各类工业项目430余个。在一级保护区边界设置50000余米隔离设施。

今年,我市认真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水源地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带建设等重大工程;强化入库河流水质监测和生态保护治理,适时启动贾河调蓄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与此同时,我市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加强水源地和干渠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空天地潜”四位一体的立体动态监测网,为南水北调库区水质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如今,在丹江口水库2000余公里的库岸线上,绿林环绕,青山相伴,犹如玉带一般,成为核心水源区一道亮丽的生态净水屏障。

 

践行“两山”理论

绘就绿色富民新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渠首淅川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湿地保护区面积100多万亩,被誉为天然氧吧。8年前,清澈的丹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开启了淅川绿色发展的步伐。如今,大片的经济林、生态林,绿了荒山,富了乡亲。

离渠首不远的九重镇张河村,曾靠种辣椒致富远近闻名,为了保证水质安全,他们放弃辣椒产业,将6000亩岗坡地全部种植软籽石榴,开启了生态农业模式。如今乡亲们的日子,就像石榴籽一样甜。

在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建设计划激励人心。邹庄村与邻近的4个村携手发展,他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植和智慧农业,共同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村民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目前,淅川被授予“全国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发展生态高效产业23万亩,认证绿色有机产品种类64个、基地65.8万亩。绿水青山正成为淅川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张河村的成功转型,“大邹庄”的大胆探索,正是南阳实践“两山理论”、实现绿色富民的真实写照。放眼全市,我市大力发展花、药、果、菌“四特”经济,种月季、玉兰、栀子、猕猴桃、山茱萸等。全市共认证有机产品204个、绿色食品14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4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41万亩,生态资源正成为富民强县的“助推器”。

生态是南阳最大的优势,绿色是南阳最美的底色。市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崛起、美丽富民这条主线。绿色崛起的方向和路径,勾勒得更加清晰。

 

天蓝地绿水清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4月25日上午10时,南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实时发布数据显示为“优”,说明空气很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是最普惠、最公平的民生福祉。去年,我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68天,国省控水质监测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51%,森林蓄积量达到4083万立方米。我市启动“四水同治”项目140个,完成投资131亿元。

令人振奋的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与修复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宝天曼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第二个十年评估顺利通过;淅川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邓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这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无不是对南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诠释;抢眼的成绩,得益于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科学实践和大胆创新。2021年,我市实施《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这是我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已贯穿到南阳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关乎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是一次深层次的“绿色革命”。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南阳更是站在了建设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的新起点,迈开了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步伐。

绿色发展之于南阳,绝不单单是对局部污染的整治之路,绿色串起的是南阳坚持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的光荣使命,承载着千万南阳人民对蓝天绿水的热切期盼。为此,我市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状,誓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块“金字招牌”;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深入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这是倒逼转型攻坚、加快南阳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提高城市品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响亮回答。

今日南阳,路径更明,信心更足。

南水北调.jpg

本报记者  崔培林 摄 


南水北调3.jpg

          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本报记者 崔培林 摄

南水北调2.jpg

蓝天下,水源地一库碧水  本报记者崔培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