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掀起热潮 内化于心 担当作为
本报讯(特约记者王丙双 黄孟照)4月16日上午,市教育局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难点和堵点。
要站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六个必须”: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必须把准教育工作正确方向、必须加快补齐基础教育短板、必须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必须锻造过硬教育工作队伍。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六个特征”:一是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尊重学生主体,使其主动发展;五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六是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要强化教育功能,实现“五个提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升学率、提高被教育者的幸福指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要优化教育保障,做到“两个提升”:提升教师待遇、提升办学条件。以上“六六五二”,是朱书记关于目前南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思考、新论断、新要求,是全市上下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三要突出工作重点。明确了教育工作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的政治功能、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教育系统一定加强政治学习,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一定要上好思政课,在学生心中埋下爱国的种子和创新的种子;一定要强化风险意识,让所有的孩子长着中国脸、心是中国心。二是补齐基础教育短板。要从内部挖潜向小区配建学校转变,满足学位增长的刚性需求;要从延长学习时间、增加作业负担向十万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真正实现轻负高效、绿色发展;从优化硬件配置向优化师资配置转变,真正缩小县域、城乡、校际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三是推动职业教育起高峰。优化专业设置,开设产业有需求、就业有出路、市场有前景的专业,重点解决好我市职业教育有“高原”没“高峰”的问题,解决好“大而全”、缺少“精而专”的问题,让学生们毕业就以能就业、就业就能成为高收入群体。
南阳市二十二中
表彰“新时代好少年”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李玉 )4月15日,南阳市二十二中举行2022年十佳新时代好少年表彰大会,旨在展示该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德育铸魂的教育效果。
据了解,“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是文明校园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的重要要求。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建设全省教育教育高地、全国教育名地贡献力量。作为全国文明校园,南阳市二十二中一直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落实德育铸魂、文化润泽,充分发动、宣传、评选,利用3月份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月评选出了“十佳新时代好少年”和“学雷锋”先进班级。
表彰先进,学习先进,产生先进。此次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了学习新时代好少年,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的热潮,学生们纷纷表示,要以“新时代好少年”为榜样,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呈现出文明有礼、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争当“新时代好少年”,逐步成长为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探寻先辈足迹 汲取前行力量
——浅谈南阳市四中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孙剑波
南阳市四中是一所非常独特的学校,该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别具一格的校园布局,有着优秀的文化品质,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卓越英才,再次崛起的市四中,在挑战中砥砺前行,继续在提升教育质量的道路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坚持敏求之、力行之。
现就从这几方面畅谈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感悟。
一、回顾辉煌历史,探寻前辈足迹,发掘创业精神,提炼核心文化。
南阳市第四中学始建于1926年,当时命名为“南阳私立女子中学”,由南阳首任知府、同盟会员杨鹤汀联合著名甲骨文学者董作宾、著名教育家张嘉谋共同创办。民国初年创办女子学校,开时代之先河。像一股清流注入了南阳大地。建校之初条件非常艰苦,杨校长借用张嘉谋老家的宅院办起了学堂;第二年又借用任德甫大院办学;第三年迁到了现在的校址,当时是破败不堪的盐店(南阳县县衙旧址)。杨校长有感而发,写了这样一首诗:“三迁校址如萍生,喜得新基待斩荆。陋室如斯且莫笑,白屋从来出公卿”。随后,不断募捐经费,探寻名师,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同时和不法分子做斗争,几上省城,争取省政府支持新建女中讲楼,民国时期在河南省颇有影响。建校至今,每一任校领导为了学校的发展,鞠躬尽瘁,弹尽竭虑,开拓创新,不屈不挠。
通过梳理学校发展历史的脉络,提炼出了“开拓创新 不屈不挠”的校训和“趋时革新 自强不息”的四中精神,用校训和四中精神来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一以贯之。
二、用活文物资源,发掘人文精神,彰显厚重历史,丰富校园文化。
我校拥有独特的文物资源,南阳女中讲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盐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两栋建筑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一个建于1937年,另一个于清朝年间(盐店曾经作为南阳县县衙)。这两件文物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沧桑的历史,展现着不朽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
我校和文物保护单位结合,对文物进行了保护性复原,因地制宜,建成校史展馆。通过展示建校近百年以来学校的沧桑变化的历史来传递给学生们一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开拓创新,不屈不挠。那就是越艰苦越奋斗,越奋斗未来越美好,从而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探寻名人事迹、感召全体师生、激发爱国热情、立志成才报国。
我校首任校长杨鹤汀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南阳同盟会首领,首任民国南阳第一任知府,教育先驱,实业家,誉满南阳的高流名士。一门两院士,三代皆传奇。他培养了两个院士:儿子杨廷宝和长孙杨士莪。建筑大师杨廷宝是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鹤汀的二儿子杨廷宾是版画大师,为毛泽东和朱德制像。杨鹤汀的长孙杨士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是中国水声学的奠基者。
新中国成立后,黄子瑞任南阳女中校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调任南阳师专(现南阳师范学院)副校长。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抗日老战士”黄子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黄校长1938年在枣阳、祁仪等地教书时,加入共产党,后通过教书,掩护地下工作。在南阳教育界,黄子瑞被誉为“博学和仁厚集于一身”的典范。著名诗人李季就是他在祁仪小学教过的学生。在黄子瑞的影响下,他的五个子女都上了大学,其中4人当了教师。
与我校有直接关系的名人还有:董作宾,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张嘉谋,民国教育家、藏书家。
这样的名人,这样辉煌的家族史在我们南阳市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不仅是我们南阳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们要深入的挖掘我校的传奇故事,从他们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沉的爱国热情,炽热的民族情怀,痴迷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